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教育/党课教案/科学发展/社会实践/>>正文

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强基铸魂彰显担当 学以致用助力发展 以实践实干开创工作新局面

发表时间:2023/11/13 20:30:34
目录/提纲:……
一、把学思想放在首位,在学思践悟中筑牢理想信念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往何处去”的重大问题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了“中国往何处去”的重大问题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往何处去”的重大问题
二、把强党性落在实处,在学思践悟中厚植党性之根
三、把重实践落在干上,在学思践悟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落实好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总要求
(二)始终坚持党管干部人才原则,以人才赋能推动事业发展
(三)有效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
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强基铸魂彰显担当 学以致用助力发展 以实践实干开创工作新局面

今天,根据**委、***党委主题教育工作安排和主题教育方案,我为各位党员同志讲一堂专题党课,主题是“强基铸魂彰显担当、学以致用助力发展,以实践实干开创工作新局面”,主要目的是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在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检视整改的基础上,与大家交流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收获和感悟,交流落实以学增智重要要求、提升“三个能力”的理解和体会,交流学以致用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方法,从而进一步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力量,进一步学习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效。
一、把学思想放在首位,在学思践悟中筑牢理想信念
凝心铸魂,思想就是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一以贯之把“学思想”摆在首位、贯穿始终,一以贯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
……(新文秘网http://www.wm114.cn省略1011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具体途径。
1920年4月,《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由陈望道翻译完成,在中国大地上播撒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火种,从此,以《共产党宣言》为启蒙,一批批中国共产党人用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培根铸魂,投身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千秋伟业。但是,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一度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照抄照搬俄国革命经验,付出了惨重代价。1938年,_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和历史任务。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使之带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可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具体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的、根本的要求。
这说明,从一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内在地包含着同中国现实革命运动、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结合。这也表明,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跃升到了理性认识阶段。
之后,经过延安整风运动的思想洗礼,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第一个结合”原则逐步成为全党共识。1945年,党的七大把_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_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从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高度自觉的理性行为。
“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问题,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和实践途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
这个新的重大命题与“第一个结合”前后相续,一脉相承,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标志性理论成果,开创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格局。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新高度”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他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两个结合”有什么内在逻辑?“第二个结合”何以拥有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落地生根的肥沃土壤,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又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凝练了宝贵辉煌的历史经验,这是“两个结合”中最为坚实的历史发展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基因上与马克思主义的同质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可以实现中国化时代化,也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两个结合”这个课题。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这个特质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相统一的,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属性也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至上观点相一致,这些都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就产生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思想。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又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不管是提倡“八荣八耻”,还是“讲文明、树新风”,实际上都有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根基,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受这种观念,也源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总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根基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第二个结合的新境界的开辟就理所当然了。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供了延展的内化之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广泛的文化融合接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华夏文明历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未中断过,但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些陈旧、糟粕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促使传统文化向现代性转化,对其进行批判继承的创新性发展。中国古代“大同社会”的设想与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擘画的美好愿景的相近相似;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实践论不谋而合;“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反映出的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碰撞相通;以及荀子、张载、王夫之等人的唯物论,老子、《易经》、程颐等人的辩证法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都可以与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敞开胸怀迎接马克思主义,从哲学思想到人文精神,从教化思想到道德理念,从伟大梦想到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多层次的融合交流、更新创造,大大加快了两者融会贯通的进程。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深层次的思想理论 ……(未完,全文共11934字,当前仅显示2839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强基铸魂彰显担当 学以致用助力发展 以实践实干开创工作新局面》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