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正文

利用地方文献解读集体时期的“人民公社”

发表时间:2013/7/9 8:53:16
目录/提纲:……
(一)、集体行为:抓革命,促生产
(二)、个体行为
(三)、生产计划的执行
(五)、“人民公社”的成效
(六)、“人民公社”的终结
二是通过包干,避免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
利用地方文献解读集体时期的“人民公社”

王 静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利用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庄档案,还原集体劳动下的人民公社生产场景。地方文献的系统性和真实性,使其自身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利用地方文献解读研究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社会变迁,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民公社,大集体, 计划经济, 地方文献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restore the collective production environment of People’s Commune utilizing archives in Bei Hao town of Li Shu county in Ji Lin province. Local documents with systematicness and reality make itself own a higher value for academic research. It also presents a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nterpret social changes during the p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890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三.“人民公社”的建立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在_“组织起来,是由贫变富的必由之路”的政策号召下,合作组、初级社、高级社,直到人民公社在“_好”的阵营下被迅速组织起来。在整个建立过程中,个体农民所有制的存在成为_公有制的障碍。_早在《组织起来》一文中就说:在农民群众这方面,几千年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已陷入永远的贫困。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照列宁的话说,就是经过合作社。①
“社”的出现是国家权力强制性介入农村集体产权的产物,农民被集体化到新的生产组织单位,一切按“计划”生产,契约关系赖以成立的自愿原则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的,所有安排都是按指令行事,农民变成“社员”,私人物品变成公共物品;阶级成分转化为政治等级:贫下中农、中农、富农、地主,政治身份通过生产劳动中的派工种、奖征措施等来强化。
“社”的组织层级包括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集体劳动制度的岗位被复制到各个公社及其下级组织。北老壕大队1966年有11个生产队,整个大队的岗位设置如下:农业技术人员11名,卫生员11名,接生员4名,大牲畜饲养员11名,防疫员1名,林业员11名, 记工员男女各11名,大车组长11名,副队长4名,妇女队长11名,会计11名,保管员11名,出纳员9名。从地方资料的记载可以看到,详细的岗位职责打破了乡土社会原有的松散组织结构,以便于生产计划的及有效执行。生产队、生产小队的负责人,其“干部”身份拉进了与国家的距离,干部要担任集体生产中的领导工作,还要负责队员的思想、文化宣传等工作。如妇女队长不仅要“组织妇女参加生产队的选种、间苗、拔大草、扒苞米等”同时要“掌握妇女劳力的思想动态,并要及时向队委会反映”。“人民公社是一个特别强调原则的时代,其_是要求人们不折不扣地服从上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按照_教导办事”。②

四.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行为和个体行为
(一)、集体行为:抓革命,促生产
北老壕村档案的卷宗里清楚显现,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是大集体时期的两条主线,贯穿于人民公社社员整个生产、生活之中。“抓革命,促生产”,生产是为革命而服务,革命是生产计划得以实现的政治保障。“以_思想为统帅,指导秋收生产。学习“老三篇”,树立为革命搞好秋收,支援无产阶级文化大ge min”“把无产阶级文化大ge min焕发起来的冲天革命干劲用到生产斗争当中去”,③“以革命的战斗姿态,投入到秋收生产当中去”生产的干劲是政治热情,生产口号是政治挂帅的表现。“抓好生产斗争,高速度的发展生产,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之一”,“不抓生产斗争,我们吃什么,穿什么,还谈得上什么建设_,还谈得上什么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且一般的抓生产,满足一般的发展速度也不行,必须充分发挥_制度的优越性,做到高速度的发展生产”。④生产速度已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上升到政治问题的高度,生产的速度,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_制度优越性的表现。
(二)、个体行为
人民公社作为_的基层单位和农村基本生产单位,是集体化过程中国家指令迅速下达给每一位社员的中介体系。农民被组织在政社合一的公社单位里,国家期望农民被统一调动,成为“国家农民”,但忽略了农民自身的个性化和自私本性,其个体差异性和生产积极性是不能够完全控制的。
“全大队用集体劳动时间开荒种自留地的社员占10%左右。”“上工大忽隆”只为准备着“下班打冲锋”,自留地越来越多,1982年梨树公社重新调整自留地和饲料地,调整后平均每人得自留地3.7分,饲料地1.46分。⑤
(三)、生产计划的执行
“过高的指标,求成过急的要求”,使计划成为执行国家指标的工具,丧失了其经济意义上的统筹含义,成为反映农业生产国家意志的政治符号。1958年下发的以粮为纲、粮食产量翻番为中心内容的“农业大跃进”,以计划指标的落空,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收场。
吉林省梨树镇北老壕大队第一生产队在1963年的生产计划和实际生产的对比,证明了生产计划是账面帐和实际帐的问题。“我们生产队按国家计划和指标,根据生产队的因地制宜条件,可以完成粮豆面积65垧6亩,总产量84300公斤,公社给我队粮食生产任务是60630公斤,实际超产23670公斤。总产量除完成国家征购任务8000公斤,留下三留(种子,饲料,口粮),还有余粮和超产粮食”。⑥实际完成情况为:粮豆播种面积68.65垧;总产量21188公斤,远低于公社下达的指 ……(未完,全文共4946字,当前仅显示2498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利用地方文献解读集体时期的“人民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