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我国的经济增长率统计是否真实合理
(一)GDP核算的三种方法
2、收入法当然还有收入法和支出法
(二)GDP核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二、两个工业增加值数据信哪个
三、如何区分不同的城镇就业统计指标
(一)“城镇就业人数”
(二)“城镇单位就业人数”
……
干部学习讲稿:读懂中国经济数据(上)
王小鲁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课程前言
我今天想跟大家谈的题目是《读懂中国经济数据》。现在国内外观众,包括国内外的媒体经常对我国的经济统计数据有不少的讨论,其中也有一些疑问和质疑,因为有些经济数据比较复杂,大家对这些数据很关心,但这些数据是不是可靠,它反映的是什么意思,在这方面有不少的疑问和歧义,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经济统计毕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所以,这里头涉及到对经济数据有疑问有争议这样一些问题,原因也是比较多的。比如,一方面这些数据本身就有准确性的问题,它反映的情况是否准确,再有是一些经济数据的统计口径是什么,它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方法是什么样的,它反映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它背后的经济学理论背景是什么,这些方面也都常常是公众不太了解或是知道的,不太清楚的,也会有一些误解。今天我在这儿选择一些比较常见的和比较重要的经济统计方面的问题跟大家谈一下我的看法。今天讲的不代表任何组织,不代表任何机构,今天谈的是我个人的观点,这些看法也是我过去长期在经济研究工作中间碰到的作过一些分析和考虑的,形成了这样一些观点,拿出来和大家讨论。
一、我国的经济增长率统计是否真实合理
首先一个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率统计是不是真实合理,这是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国内外不同方面的公众、媒体都对这方面的问题有不少的讨论,特别是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有一些看起来似乎矛盾和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967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换积分(积分可提现)
注册 登陆 用订单找账号 自基层生产单位,来自基层生产者,所以它的统计方法是层层统计、层层上报,最后集中起来形成这样一个全国的GDP的数据。但也因为是这样一种方法,所以,它在分不同地区的统计和上报过程中间,肯定也会发生很多数据的偏差,可能会有遗漏、夸大,有不真实的地方,这些可能是导致GDP核算发生偏差的很重要的原因。统计部门现在有一项比较重大的改进,全国有90万家规模以上的企业是通过网络直报的方式直接把数据报给国家统计局,这样就避免了中间的层层上报,先报给县,然后报给市,然后报给省,一级一级汇总,因此也就避免了中间发生很多差错。90万家,这个数量已经很巨大了,按工业中间,按现在的规定,所谓规模以上的企业,年销售收入是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叫做规模以上的企业,但更大数量的企业是规模以下的,从企业数量而言,更大数量是规模以下的企业,这些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和其他(个体经营户、农户)的数据仍然还是要靠传统的方式层层统计、层层汇总,特别是,首先要进行抽样检查,进行推算,传统的这样一种方式来上报的。这是用生产法核算形成GDP的基本情况。
2、收入法
当然还有收入法和支出法。收入法不是指从生产角度来衡量,而是从生产给社会各类主体带来了多少收入,包括居民、企业、政府,因为你生产了多少,最后会形成收入,这些收入通过几种不同的渠道,对劳动者而言,他的收入来自于工资;对企业而言,它的收入是企业的利润;对土地所有者而言,其收入是土地收益。另外,对金融类型的企业,对
银行而言,它的收入来自银行的利息。那么,这些不同渠道的收入最后形成一个汇总,就形成了用收入法核算的GDP。
3、支出法
再有像支出法又是一个不同的角度,它是从支出的角度来衡量GDP的。你生产了这么多的价值,形成了各个不同主体的收入,然后这些收入会拿来用,拿来支出,居民会拿它来消费,一些企业会拿它来投资,包括居民用来储蓄的部分,比如你放在银行了,或者是投到股市去了,通过这些金融渠道,最后还会由企业拿去投资。另外,政府还会有投资,政府也会有自身的消费。此外,还有净出口,如果我们的出口大于进口,那我国就存在一个正的净出口,这个净出口也是GDP的一个支出的类别,这些加总起来形成支出法核算的GDP,总的来说是这三种不同的方法。
(二)GDP核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现在我国既然是以生产法为主来进行GDP核算,它就自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各级政府要层层汇总,层层上报这些经济数据,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常常会发生的一件事情是各级地方政府有时候为了夸大自己的政绩,因此干预统计工作,夸大地方生产总值,夸大地方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这种现象其实我们也经常看到,比如说有些县或市的领导人为了表现本地的政绩给当地的统计部门施加压力,说你报的数据是不是太低了,为什么比其他的周围邻县或邻市要低,我们经济活动应该搞得不错,应该不会这么低吧,你们是不是应该重新算一算,你们是不是漏掉了什么东西。常常这种压力也会导致数据发生失真,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这样一个问题。而且有的时候,这个问题相当大,各级政府在汇总数据的时候,有些地方相当大程度上夸大了数据,使得经济数据不真实,特别是GDP和GDP增长率。那么,我国统计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每年国家统计局在进行统计核算的时候,都是要挤水分的,在GDP核算中间,它要进行各个不同指标的核对,它在这个核对中间,它会从中发现不少问题,然后它根据这些发现的问题来进行判断,来进行调整,挤掉统计水分。这个调整,这些挤水分的活动,它当然不是随意进行的,随便估个数,把数据往下压一压,应该不是这样做,而是说他们是有依据的,比如说他们有统计直报的数据,直接从企业获得的数据,他们也有统计局直接进行抽样检查获得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作为参照来对这个汇总的数据进行对照,进行调整。
但是这个调整,它就带来了一个结果是,国家数据和地方数据常常会发生不一致。特别是经济增长率,如果拿这几年的情况做一个例子来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长率和全国我们拿31个省、市、自治区报告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平均,无论是算术平均,还是加权平均,得到的结果都会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家层面的GDP增长率,通常要高处三个百分点上下。比如我们简单算一算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增长率,2008年是12.3%,而国家层面的GDP增长率是9.6%,相差了2.7个百分点。2009年各省市自治区的平均增长率是11.9%,国家层面的GDP增长率是9.2%,相差2.7%。2010年,各省市是13.5%,国家层面的增长率10.4%,相差3.1%,2011年各省市平均12.5%,国家的GDP增长率是9.3%,相差3.2%。2012年各省市是11.0%,但国家层面是7.7%,相差3.3%。
那么这样一个差别就造成了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GDP统计不一致,因为31个省市自治区,每一个省市自治区都高于国家的层面的增长率,但为什么大家都这么高,国家的GDP增长率反而低了呢?原因是水分的问题,地方GDP核算中间存在着水分,国家统计局再来进行调整,在挤水分,就造成了这样一个差别 ……(未完,全文共11417字,当前仅显示2716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干部学习讲稿:读懂中国经济数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