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干部/组织讲话/党会报告/学习体会/学习材料/扶贫/农业讲话/>>正文

干部学习讲稿:实施精准扶贫新战略的难题和破解之道

发表时间:2016/10/16 17:18:23
目录/提纲:……
二、如何定义贫困
三、实施精准扶贫的难点
(一)用何种指标定义贫困
(二)如何在贫困指标中反映动态贫困的变化
(三)如何搭配使用贫困指标指导扶贫实践
(四)贫困人口行为决策过程的特征与特性
四、实施精准扶贫新战略的破解之道
(一)扶持谁
(二)谁来扶
(三)怎么扶
五、贫困地区留守人口问题
(一)留守儿童问题
(二)留守妇女问题
(三)留守老人问题
……
干部学习讲稿:实施精准扶贫新战略的难题和破解之道
尤倩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教授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我国在新时期内实施精准扶贫的难题和破解之道。我的演讲主要从以下四各方面介绍这个话题: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国新时期扶贫的_方面的基本方略,也就是如何精确的提炼我们的方针策略。第二,在新时期下,我们如何定义贫困,在这里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学术界和实践过程中一些比较前沿的发现。第三,基于这些学术性的介绍,我想向大家介绍实施精准扶贫的难点,这块想从理论、政策两方面综合说一下。最后,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难点的破解之道。

一、我国的脱贫攻坚方面的基本方略。扶贫开发是关系到中国数千万人民福祉的一项大事,是关系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按照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的标准,我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77039万下降到2015年的5575万,减少了7亿多人,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超过80%下降到2015年最新数据是5.7%。按照世界银行的估算,全球减贫的成绩大约在70%上是来自于我国,尤其是我国农村地区扶贫的巨大成效。
在新的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
_在2015年的_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了”。
_指定的精准扶贫的总体目标有,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也就是不愁吃、不愁穿;并且实现三保障,这三保障是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都有所保障;并且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要高于_平均的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_平均水平,包括医疗、教育、卫生、养老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在2020年的时候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把这些总结一下来说,_提出的有三个主要的脱贫攻坚方面的问题。首先,_去年提到的扶持谁的问题,这是精准扶贫的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302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康、教育和生活三个方面,具体来说他们有十个维度的测量方式,包括家庭中成年人的受教育程度、适龄儿童在学的情况、家中有无儿童死亡、家中是否通电、卫生设施、有无清洁饮用水、地板材料、生活用能源(这里我们主要使用做饭使用的燃料来代理生活能源)、耐用消费品应用的情况(生活中我们主要使用的是家用电器的拥有量),还有最后一个很重要的收入。
在第六代的贫困测量当中,我们不仅看得是这些相对宏观的指标,我们同时也看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方面的特点,这个观点是由麻省理工大学的经济系的两位教授班纳吉和迪弗洛提出来的,他们提出来由一种微观照进宏观的革命。他们说,我们不仅要强调结构性和制度性等供给侧的因素,并且同时要注重监视贫困个体或者家庭,也就是需求侧的行为特点,并据此理解他们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进一步制定与其偏好和动机相适应的行为激励或者说我们叫做政策干预,最终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它的福利水平的提高这种干预的效果。他们强调的是,这种政策效果的最终实现是需要需求侧行为决策来配合的,通俗来讲,就是说我们不仅医生要对症开药,也要能够使病人切实服用、积极配合,也就是_说的因人施策。这一类贫困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田野随机控制实验。他们通对不同政策干预在不同人群中的具体实验,来识别政策敢于的因果效应。以上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一共六代的不同贫困测量方式和理论进展。
三、实施精准扶贫的难点
(一)用何种指标定义贫困
下面基于我上述的理论介绍,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四个方面的我们目前面临的精准扶贫的难点。在这四个方面介绍中,先介绍理论方面的难点,然后根据理论方面的难点,我向大家介绍政策方面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其实也会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
第一,理论难点,就是用何种指标来定义贫困,或者普遍意义上的我们怎样体现一个人的个体福利。对于从第一到第四代的贫困指标来说,我们需要决策的是或者需要考虑的是,我们是用收入、支出还是资产来代表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如果我们用收入的话,收入在经济学上面的特点就是,它的波动很大,在每一年,可能由于政策,各种冲击,市场或者生产方面的冲击,它会上上下下不断的频繁的进出贫困线,一般性的话带来人口的短期贫困。如果用支出来看,支出的波动会比较小,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经济学上会有一个理论叫跨期的消费平滑,理性的经理人他的选择是,他通过每年的储蓄,或者对未来收入的一种借贷,比如我们使用信用卡来进行消费,来平滑我们的消费支出。消费支出显示的波动性会比收入要小很多,所以通常在国际的学界,我们会用消费支出来代表一个人长期的福利水平。另外就是资产,之前我介绍过资产既是一个人财富或者财产的代理,另外资产也表示的是一个人长期收入创造能力,尤其资产里面的生产性资产的积累,这对于农村的人口,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来说可能影响会比较大,之后会介绍到。我们到底用哪种指标来源测量贫困,包括它的发生率和贫困的陷阱程度,它其实会极大的影响我们最后定义出来贫困人口的多少和到底我们定义的是哪类人群。
下面,我给大家一些比较具体的统计学上的数据。首先从各年横向的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来看,如果我们用消费、支出定义贫困人口的话,这个贫困人口会比在收入贫困定义下的贫困人口要多,并且它的贫困发生率也要高于收入贫困下的贫困发生率。
世界银行的两位经济学家陈少华和马汀·洛瓦林在2010年的时候,曾经用国家统计局年度城乡家庭调查数据测量了我国1981年到2005年间各年的支出和收入贫困的发生率,并且进行了对比。在若干年中,每一年的支出贫困发生率都要比收入贫困的发生率要高,这个高的幅度从两个百分点到十八个百分点不等。
另外一套数据,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学研究中心、美国国家营养与食物安全研究所和中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的一个覆盖九省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这项调查是一项持续追踪个体家庭的面板调查,它的持续期限是1989年到2011年。这套问卷调查也同样显示出了比较高的支出贫困的发生率。
2010年以来,我们自己基于五省连片特困地区50个村的最终调查也发现,比如我们以2012年为例,在新的2300元的贫困线以下,支出贫困率更高,它的发生率是23.4%,比收入的贫困率要高两个百分点。
但我们同时也可以发现,如果各年纵向来看,支出贫困的发生率比收入贫困发生率高的部分在逐年递减,从原来的十八个百分点下降到了2012年连片特困地区的仅仅有两个百分点。这同时也说明了,消费的增长相对于收入的增长其实是要更快一些,尤其是在近年国家加大力度扶贫的大的政策与制度背景下,人均生活水平改善的比较快也比较多。但是,当我们用不同的口径测量贫困的时候,虽然只有这两个百分点或者几个百分点的差距,我们所定义的贫困人口也会差距非常的。
比如像我刚才说的世界银行的测算下,1981年到2005年,我国共减少支出类的贫困人口共计63000万,年均减少2640万人,但是收入下我们能够算到,共减少的贫困人口是67000万,年均减少2810万,年均脱贫人口数量比支出贫困测算下的年均脱贫人口数量要多出170万。换句话说,支出贫困指标测算下的1981年到2005年总共的脱贫人困要比收入测算下少四千万人。四千万人是什么概念呢?我国2015年仍然处于2300元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是5000多万人,这是一个很大的缺口。并且,如果从贫困发生率下降的速度上来看,支出贫困率下降的速度比较缓慢。这些数据都意味着什么呢?主要的一个含义就是,相对收入这种短期福利水平的提高来看,长期福利水平的改善比较难,也比较缓慢。但其实长期福利水平的稳步提升,正是我们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难点。
进一步,如果我们比较收入和支出所测量的贫困和资产所测量的贫困人口的特点,我们也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仍然是看之前美国与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合作的中国健康营养调查的数据。这套调查数据大约2-3年调查一次,他们使用的是长期的福利指标,就是支出来测量贫困。我们同时也考虑资产,我们看看情况会有什么不同。我们做得工作是,把相邻两轮调查时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户,也就是慢性贫困的这些农户,把他的支出状况根据他们的资产拥有的水平进行分解。我们发现在90年代的时候,农业生产性资产不足或者说由于天灾等冲击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性资产的损失所造成的慢性贫困的比例为35%-38%。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比例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上升,一直上升到2010年左右的48%,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结构性的因素,也就是你的生产能力不足,生产性资本积累不足,这种结构性因素导致的慢性贫困的比例在上升,也就是说容易陷入结构性的慢性贫困陷阱的人的比例在增多。
我们再看另外一组农户,这组农户是在第一轮调查的时候,是在支出的贫困线以上,他们是相对富裕的一些农户。但是在相邻的第二轮调研的时候,他们跌落到支出贫困线以下。 ……(未完,全文共20322字,当前仅显示3655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干部学习讲稿:实施精准扶贫新战略的难题和破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