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教师/调研报告/计划规划/工作体会/学习体会/小品剧本/>>正文

七年级组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论坛剧本

发表时间:2015/3/30 7:10:01

穿越教育时空 追寻育人真谛
___七年级组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论坛剧本

主持人:**
主持人:“书香校园”这四个字读起来就让人唇齿留香,余味无穷。曾经读过苏霍姆林斯基那耐人寻味的话:“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如今我们读到大师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他一句句谆谆教诲如话家常,如春风化雨,为我们指点迷津。所以呀,我们初二组的所有教师向往着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学校“帕夫雷什中学”,艳羡着那所学校的教研氛围。真是要什么来什么,只见一阵晴天霹雳、电闪雷鸣过后,我这个七年级学年组组长及其他组员教师竟然穿越了,穿越到了“帕夫雷什中学”。
原来我们初二组的老师的前世前身都是苏联的名师,这位是斯大林斯基,这位是列夫.托尔斯亚,这位是马卡连柯, 这位是苏霍姆林斯娜,这位是普希银,这位是列宁安娜,我呢,是一位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是一只教育迷途中的羔羊。正赶上这些名师们祝贺校长《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出版发行,我得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这些名师来解决我教学中的困惑。好戏开演了。

“唉!”
“这位小老师你叹什么气呀?”
“我愁啊,我的学生对学习无动于衷、态度冷淡,不喜欢我这一科怎么办呢?”
“小徐老师,你一定是徐庶的后代吧?连问的问题都那么聪明。对于你的困惑,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争取学生热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949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里对兴趣的源泉作如此阐释,对我们的课堂应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教授《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我先带着学生复习了上学期所学陶渊明的诗文和陶渊明的生平思想等知识后,我带着学生直接进入文本的学习,首先让学生自己试读课文,疏通文句,几分钟以后,我问有没有学生愿意试读,无人举手,索性我就钦点,正好这个学生上课态度上一直有些故意取宠之嫌,他有些哼腔的快速低声的读完课文,夹杂着读错了两个字。我问其他同学可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样?有没有可以改进的?下面鸦雀无声,我再次鼓励,仍无人应答。这样简单的问题没人发言,顿时我心里燃起一团火,虽然被理智压住了但后面的译读和互相质疑环节也是生硬结束。每次课堂效果不理想总会让我很难过很失落。课后,我愤恨学生到了初二后的课堂发言的消极被动,也在反思自己的失误。也许正是因为简单,已经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燃起他们求知的渴望,克服困难的成就感。还有这篇文章我没有事先布置预习,虽然文本不难,但简短的几分钟内让他们不仅要读好还要评出怎么读,实在是有些为难。痛定思痛,我在课间及时调整上课策略。
在第二个班级教学时,再引入课文后,首先要求学生自主朗读疏通词句并断好句,找人试读后并适当点评,然后再在学生自主合作的基础上译读课文,不仅读通还要读懂,在质疑交流结束后,我问学生,课文读通读懂了后已经了解文章内容,要看你有没有真正读懂文章,那还要看我们如何有表情的朗读这篇文章?你对哪句话有感觉你就挑哪句话然后我们一起读读,再次给学生时间自己试读和同学讨论读,最后我们学生一起边读边揣摩每句话该如何读。真个过程可谓行云流水,学生参与积极,热情高涨,在品读过程中一个爱读书爱喝酒爱写文章,洒脱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诗人形象已清晰地进入学生的心中……
课堂上,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课堂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除了教师的语言幽默、知识本身的趣味等等原因,还有很重要的就是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表达欲望。让他们自己主动地开启自己的思维,在课堂里高速运转,积极表达,体验创造的快乐。

“列夫。托尔斯亚老师,我曾经讲过一堂综合性学习课‘漫游语文世界’,我让学生在广告中学习排比修辞的魅力,你看看是不是您说的培养兴趣的方法。”
“不错呀,你这个小老师还是能勇于尝试的。你的教育实践正说明‘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
“学生兴趣是有了,可是我还有一个最令我头疼的工作就是转化后进生,”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我该怎么做呢?”
“说其转化后进生,那你今天可是来着了。苏霍姆林斯基在对待后进生方面的经验那可是相——当——丰富”
“把学生当成自己家的孩子,母亲型教师,佩服佩服!”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即: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
  看到这我也想我在教学中也常常利用这样的方法;要多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比如我在上晚自习课时,孩子们上了一天的课,晚上放学,学生们还要紧张的写作业,所以我在上晚自习时,讲课前或者讲完课后我都让学生休息15分钟。磨刀不费砍柴功吗。这样也能保证我上课的时候孩子们不溜号,注意力集中。我上课时学习是很紧张的 ,所以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很累的。给时间休息学生都欢呼雀跃。还有放假期间我从不给学生留背的任务,希望他们把三大科复习好,将来还得靠三大科闯人生那。学生看老师很理解他们,返校后也定会好好听课和学习这科的。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何乐而不为?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只有教师关心学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好,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读了这段话,我思考了很多,如果在我处理后进生工作时,再能融进这一方法,岂不是效 ……(未完,全文共7591字,当前仅显示2666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七年级组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论坛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