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 | 首页登陆 | 会员注册 | 欢迎投稿 | 本站帮助 | 站内搜索 | 保存桌面 | 浏览足迹 | 会员增值  
到新文秘网首页
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正文

论荀子的礼法统一观



  论荀子的礼法统一观
  内容提要: 荀子是战国后期人,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就当时的政治格局而言,统一已是大势所趋;在思想文化领域,也由百家争鸣呈现出百家合流、大一统的态势,时代造就了荀子,他集百家之长,创立了著名的礼法统一观。荀子及其礼法统一的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独树一帜。他既反对儒家片面的强调礼治、夸大道德的作用而轻视法律的职能,也反对法家单纯的追求法治而忽视礼治的作用,强调礼在_安邦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不忽略法的作用,主张既重礼又重法,二者并重不可偏废。文章认为,礼法统一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重要关系,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化法_家的背景下,如何处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荀子 礼法统一 法治 借鉴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深刻的社会变革反映到思想领域中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所谓“百家”,是说其学派之多,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各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对法的起源、性质、特征、作用、制定和执行,以及法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关系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829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换积分(积分可提现) 注册 登陆 用订单找账号 
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王制》)。“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者,何也?曰:善班治人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 (《王制》)。礼法、君主是为了“明分使群”而产生的。
  (二)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中包含有恶的因素,当这些本能向外扩展时,便走向了恶②。“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性恶》)。荀子认为顺于本性,必然与辞让、忠信、礼义文理相抵触,导致人伦秩序的混乱。另外人的欲望的膨胀,也会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破坏_的稳定。“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性恶》)。人对物的欲望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对物的争夺,争夺则导致了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人性恶导致了这些混乱和争夺,消除无序和混乱,必须对人性进行改造,即要“化性起伪”,礼和法就是适应“化性起伪”而出现的。“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 (《性恶》)。礼义和法度是圣人制定的,用来改铸人性,改恶为善的,法则是保证礼推行的工具。荀子的起源论将礼义和法度相提并论,为其礼法统一的法律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 礼法统一观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故有必要化性起伪,靠什么来呢?通俗的说,他认为一方面要加强道德建设,发挥“礼仪”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法制建设,强化“法度”的职能,从而形成了他既重礼又重法的观点。作为儒家的代表,荀子在论礼法时,始终把礼摆在首位,先秦诸子中谁也没有荀子更加崇礼③,因而多数学者把他归儒家;法家以重法闻名,但荀子也丝毫不逊色,要求将礼的原则法律化,重视礼法在实际应用的效果,因而各个时期也有学者把他划归法家。其实,荀子的礼受到了儒家的影响,但在核心问题上却发展向法家,即引法入礼,礼法结合;荀子的法不乏法家的因素,但在很多方面是按照儒家的思路进行创新的,即引礼入法,以礼统法。
  引法入礼,礼法结合
  礼者,强国之本也。 把“礼”作为国家的根本,是西周以来的传统思想。儒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仍然坚持“为国以礼”,要求恢复和加强以贵族_为核心的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复礼”,对周礼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继承和改造,这种改造经历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个阶段。孔子 以“仁”入礼,突出了礼的伦理性和强制性;孟子倡导“仁政”,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荀子则沟通礼法,使“礼治”理论化、系统化、制度化。孔孟强调的是礼的内在精神,而荀子强调礼的外在规范作用,使礼成为具体可操作的范畴。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
  荀子强调礼的实质和作用在于“分”和“别”,即区别等级。“礼”是最大的“分”,“分”的关键是名分,包括身分、职分、本分、地位等;“分”的要求是区分,确立等级;“分”的内容是依名份而确定的权利义务,使人人各就其位,安守本份,以防上下相争,保证社会不乱④。“先王制礼义以分之”的用语,见于《荀子》各篇。“礼”的等级分别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有经济关系上的“贫、富、轻、重”(《富国》)物质财产之分;政治法律上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权力地位之分;社会分工上的“农农、士士、工工、商商”出口职业之分;等等。要明分,且守分。总之,荀子以人性为出发点,以维护社会秩序为归宿,从天人关系出发论证了“分”的必然性和目的,把“分”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荀子的“分”不是个别经验的简单描述,而是由千差万别的名分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权责利相协调的系统工程。同时荀子将“礼”上升到规矩、度量的高度,赋予其“法”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强制力(《王霸》说: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犹规矩之于方圆,既错之而人莫能诬也),引法入礼,礼法结合。
  以贤能定分,重在平等。主张以礼“举贤能”,确立官僚制度。反对“任人唯亲”,“世卿世禄”,主张“无德不贵,无能不官”,选拔官吏主要看德行和才能,不能依据他们的血缘和出身,这是各等级的人由何人充任的论断。宗法等级是硬性原则的规定,等级是绝 ……(未完,全文共6629字,当前仅显示2328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论荀子的礼法统一观》
新文秘网温馨提示:
  上面为新文秘网原创文章,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加入正式会员方法:点此在线智能充值(自动瞬间开通) 或投稿换积分(积分可提现)
  如果已加入正式会员,请点此到本站首页填用户名和密码重新登陆,或者这里刷新此页试试
  如果您刚支付成功而忘记登陆账号,可这里用订单号找回。欢迎推荐本站给您的好友

   会员客服微信号:wm114cn
文章搜索

搜索方式:      
相关文章
    体裁专栏
    行业专栏
    节日专栏
    时政专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登陆 | 会员注册 | 投稿提现赚钱 | 写作指导 | 本站帮助 | 站内搜索 | 付款方法 | 免费加入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