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一)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历史背景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
二、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事业建设
(二)社会结构建设
2、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第二,要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
(三)社会_建设
(四)社会心理建设
三、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社会建设的首要原则——以人为本
(二)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公平正义
(三)社会建设的目标——社会和谐
(四)社会建设的基础——科学发展
(五)社会建设的关键——提高党领导社会建设的能力
(六)社会建设人人有责
……
干部学习讲稿: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贾建芳
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
课程前言
同志们好!非常高兴有机会一起来探讨以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新的重大问题,说它的新不是说以前没有,应该说以前我们提高人民的小康社会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的。那么社会建设方面我们过去没有这个概念,但是社会工作我们一直在展开,为什么在十六大以来,我们不断地提出并且强调以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这个问题呢,主要是因为我们面临着新的背景,新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十六大报告中我们把这个社会和谐方面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到了2004年的时候,我们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这个重大问题。
2005年2月19号的时候,中央在我们中央党校举办一个高级研讨班,标题就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胡锦涛同志在这个会议上发表了一个重要的
讲话,其中把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四位一体中的一位,加以突出的强调。那么去年的十七大报告在第八部分我们明确的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讲了六个方面的民生重点。围绕这么重大的课题我们应该把握一些什么问题呢?无非是三个大基本的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要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第二个是什么是社会建设。第三个是怎样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那么我想这三个基本问题我们分三个问题来探讨。
一、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一)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历史背景
1、四大难题
(1)经济_转轨的难题
第一个问题是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背景和历史意义。那么首先历史背景我们要知道,中国社会在79年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个是经济_的转轨就是从计划经济_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那么从目前来看,我们知道,这个计划经济_只有十多年的时间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起来,那么计划经济_的弊端还没有完全克服,可以说当下的中国是两种_的弊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在我们经济领域,政治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365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的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一条腿长,社会发展比较短这样一个这样一种过程的发生,它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民生问题的解决,当下的中国可以说是这四大难题,大碰头,大叠加在一起的特殊历史背景。
2、社会变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社会发生了空前未有的社会变革,空前未有的社会变革,可以说这个空前这个“前”,它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全部中国历史,我们知道过去是自然经济,计划经济,那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才逐步地实行了市场经济,这是前所未有,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那么为什么说它是空前未有的社会变革呢?就是因为我们发生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革,我们知道在新中国的前二三十年前,那个跟过去相比,它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带大的变化,大家可以想一想,因为我们要支持这个工业的发展,支持城市的发展,实际上“三农”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所以那个时候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只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的农业社会结构才开始发生的变革,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那么这么多的变革问题,最突出、最深层次还是一个社会结构的变革的问题,在社会结构的变革过程中,它带来了社会结构性的矛盾,我们知道,中国的社会转型其实也不亚于一场大地震,我们知道这个汶川大地震,实际上各个地方都发生了断裂,实际上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也是发生了好多断裂的情况。
(1)城乡结构的变化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城乡结构的变化,我们看到这个城市是不断地量化,不断地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应该说普遍是大幅度的提高的。那么相比之下,我们的
农村应该是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那有的外国人讲,中国的农村像非洲,中国的城市像欧洲,那么这是两个天壤之别不同的景观统一在一个国家之内,在世界上是很近的。那么在全国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面,回良玉同志从各个方面进行的对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城乡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反差,尤其是城乡居民的收入问题,城乡居民的它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问题,应该是很大的反差,这样一个反差不仅仅是“三农”问题突出,我们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不仅仅是这个问题,它更重要的是它影响到中国的整个现代化的进程,因为我们刚才提到过的现代化它实质上就是化“三农”的,假如我们这么多农村人口,这么大一块面积的这个农村还处于一个传统的社会的话,那么中国的现代化的水平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可想而知的,中国的几个城市和沿海几个省份代表着中国现代化的水平,就整个中国“三农”发生了质的变化的时候,才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在向前推进,所以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这个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但是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结构反差非常大了。
(2)区域结构的变化
第二个就是一个区域结构在变化,应该说过去也有区域方面的差距,应该说这些年来三大地区都发展的相当快的,但是相比之下东北地区发展的是越来越快,越来越好,那么东北地区十一个省市,在国家GDP的总量中前年已经占到了59%,现在肯定是60%左右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在国家
财政税收中东部地区近十多年以来一直占到70%左右,那么中西部地区我们知道20多个省市区,那么大一块国土面积,那么多的人口占实际上是小部分,这么一个大差距,也不仅仅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更重要也是中国整个发展的问题,那么在经济学上有一条规律就是说,幅员辽阔的大国你要让它齐头并进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肯定是有差距的。但是一定要让这个差距保持在适度的状态,什么叫适度状态?就是梯度,就是梯度的状态,现在我们看到这么大的差距,它就是一个梯度的问题,所以它最后制约了也是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现在我们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说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中部崛起的战略等等,但是目前还有很多的配套和措施没有跟上,三大地区的这个发展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在拉大。可想而知这种结构对中国的发展的影响。
(3)组织结构的变化
第三是组织结构的一些变化。过去从中央到地方,各行各业各各个领域我们可以一竿子插到底,全国一盘棋,大一统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说政令也是非常畅通的,相比之下来说。那么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社会组织结构在分化;我们看到一个是政府这个系统,政府的各方面它在发生变化,机构改革,人员精简,职能的转化,还有很多的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能力的提高等等。另外一方面我们看到,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这个经济力量也不断地成长,壮大,那么还有我们的公民,公民的意识在觉醒,公民社会组织不断地在出现,现在我们按照民政部统计就有30多万个公民社会组织,但是有些学者研究说已经出现了300多万个,因为说中国这么多人口的国家,出现这么多,应该说从无到有是发展比较快的,但是相对人口的比例也不算多的,但是毕竟表明已经发生的很大的变化了。这个跟过去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给我们社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我们看到无论在这个管理、服务还是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方面都有前所未有的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出现。
(4)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第四个是方面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我们看看过去在全国人民大体上是比较平均的,大家的心态也比较平和,那么现在我们的这个所有制,这个就业,组织形式,各个方面生活方式都发生的变化,人以群分,重新分化了;尤其是这个阶层结构出现的穷的,富的,可以说中国的富人不算少,但是在中国的13亿多人口里面,应该说是一个金字塔上面一个小尖尖的,或者说洋葱型上面的一个小尖尖,就是说绝大部分人还是就中低收入者阶层,那么这个过去是不一样的。这个社会在分化,阶层结构在分化,可是它没有分化到位,就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空间结构的时候,那么各阶层之间的这个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失衡的现象也是出现了不少问题,你比如说富人他富起来了,凭什么富的,大家都在置疑,社会生活中已经产生了一些仇富的这种心理,为什么呢?就有的人他财产是来路不明的,有的是通过官商勾结、钱权交易获取的;有的通过别的一些事,就是说它不是按照小平同志所说的,按根据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得到的这种财富,所以引起了社会的普遍的不满。另外还有一些低收入者,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都已经成问题了,这个反差是比较大的,就是高的和低的之间这个反差太大,引起了心理的失衡带来的社会问题。
(5)人口结构的变化
第五个就是人口结构的问题。这个可以说不完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带来的问题,这个结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历史问题,那么现在我们看到从家庭结构来看,四二一这样一个家庭结构的比例,但是什么问题呢?一方面就是养老的问题,过去是几个子女养一个老人,两个老人;那么现在一个孩子,两个孩子养四个老人;另外还有就是独生子女这个心理他们的成长就是跟过去也不一样了,带来新的社会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人口的劳动力的人口结构,我们的15岁到59岁的劳动力人口占到67.5%了,那么这说明我们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另外方面说明我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每年解决3000多万人的就业,其中有1000多万是就业的缺口,这个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的问题。人口方面 ……(未完,全文共21306字,当前仅显示3832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干部学习讲稿: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