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_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总体精神与时代语境
(一)《_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总体精神
(二)《_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时代语境
二、《_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内涵阐释
(一)如何理解精品
……
干部学习讲稿:中国当代文艺道路的光辉指南——_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解读(上)
范玉刚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讲“中国当代文艺道路的光辉指南”,_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解读。
2014年10月15日,_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发表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
讲话,作为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上的一个纲领性文献,《讲话》深刻回答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进程中,如何认识文艺、如何发展文艺、如何领导文艺,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讲话》被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的光辉指南。
《讲话》着重阐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这五个部分的内容。
在《讲话》公开发表之际,党中央还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这被一些媒体解读为“文艺繁荣发展大计”垒基砌阶、立柱支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意见》的发布恰是对_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贯彻和落实。
从《讲话》精神的解读,主要从几部分来展开:第一,《讲话》的总体精神与时代语境;第二,重点阐释《讲话》精神的内涵。
一、《_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总体精神与时代语境
下面,《讲话》的总体精神与时代语境。在《讲话》开篇就开宗明义提出来,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总书记一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无论是道路、精神还是力量,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218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核心价值观作为整个国家全党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的,它要悄然无声、微风细雨地融入到文艺的作品中,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担当精神和价值的引领作用。
文艺所担负的重大的社会使命历来为政治家所倚重,如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指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们的先人更早地就认识到文艺文化的作用,早就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内圣之理。在中国古代政治中一直有内圣外王之说,在古代的政治家更注重的是内圣,强调文化的感召作用及精神的引力作用,文以化人的教化作用,从修文德来使之臣服的道理。
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跃升进程中,文艺确实发挥了推波助澜的进步作用,这一点在整个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无论是古今中外都有非常多的例证。以欧洲的文艺复兴而言,文艺复兴是整个的西方文明或是整个欧洲社会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进入到现代人类的文明的曙光中,在这个历史的进程中,文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一系列的艺术家、文艺家以其思想的创造性、作品的引领性,使整个社会摆脱了蒙昧。
正是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蒙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艺巨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发出了新时代的啼声,使文明的曙光照进了蒙昧的时代,从而开启了欧洲人的心灵。这是文艺复兴在整个西方文明进程中的作用。文艺复兴最典型的是出现了一系列“巨人”的思想家,被称之为经典作品的一系列的文艺作品的涌现。
就从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从近代迈入现代的门槛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样是发出中国现代文化的新声的作用,那在一定意义上而言,20世纪的“五四”新运动不也正是发出中国现代文化的新声吗?从而在文化先辈的努力下奠定了中国新文化发展的基础和雏形。
正是对文艺文化作用的深刻认识,使我们党越来越认识到,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中,我们早已对此有过判断。在文件中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从总体上来理解和领会《讲话》的精神。
(二)《_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时代语境
深刻理会《讲话》精神,还离不开对《讲话》时代语境的把握。《讲话》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语境中出场的?从21世纪以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背景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性凸显。文化不仅仅是指一种文化的多元化,更是文化出现的一种相互交织、相互交融,甚至相互激荡的杂糅的状态。恰恰是在文化杂糅的状态中,要增强我们对当代文艺的自信,那如何实现对当代文艺自信的增强?这里边有三个支撑点,这在总书记的讲话中,全篇中也体现了这一意味。其一是立足于优秀文化传统和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其二是在中西文明互鉴视野中追求文艺发展的高度。当代文艺的发展要有全球化的视野,要有世界的眼光,在中西文明互鉴的视野中来追求文艺发展的高度。其三是必须尊重文艺发展规律和弘扬学术的“百家争鸣”。文艺发展必须要尊重文艺的发展规律,要营造_、自主的氛围。这是三个支撑点。后面会具体地展开。
正是在文化杂糅、文化凸显的语境下来谈文艺和文艺工作,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文艺和文艺工作的重视,看作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那对于这一判断如何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放在国内和国际发展大势来审视,其次还要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的这么一个命题下来理解。
首先,从国际和国内的大势来把握这一命题。首先要从全球视野来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21世纪以来,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全球凸显带来的直接的变化是各个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以其文化实力占据了全球文化市场的制高点。文化产业有一个特殊性,它不仅仅是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同时也是价值链传播的制高点,这是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文化产业不仅通过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它还传播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主流价值观。
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正在引领国际经济贸易、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文化思潮的流动,已占据了国际经济、文化、政治等重要而有利的位置,制约着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与作用的提升。很多文化产业发达国家不仅仅以其经济力量、科技力量来支撑文化产业,占据产业链的高端,而且开始主导整个国际文化产业的分工布局,那在这个分工布局中,以其先机和有利的地位来维护自身的优势,同时还抑制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提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背景。
与这种发展态势以及整个的文化产业的国际布局相适应,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这一重要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化和重组。以前对文化的理解,或是可以看作是一种资源,但现在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资源,而且文化是作为一种产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对文化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就成为全球性资源重组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就进入了全球市场,越来越多的区域文化经济就融入了现代市场体系。随着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文化领域越来越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竞争和博弈的一个焦点,在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反扩张、_和反_,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内容之一,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通过以文化产业为轴心来展开的。
那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是文化的别称,它并没有像我们所理解的这是文化,这是文化产业或是有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之别,文化产业是一种文化的当代心态,文化发展的当代,它更多的是以产业运行的方式来发展文化和积累文化。文化产业之间的博弈,它是整个国家文化发展体系的竞争。在这一理解和意义上,文化之间的竞争是通过文化产品和版权的竞争,文化产品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更多的是以文艺精品的方式来显现的。是作品的精神感召力和它所传播的价值观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正是文艺精品应担当的使命和价值。在整个国际市场上,能够博得先筹、占得先机的往往是那些文艺精品,如《大河之舞》、《猫》,自制舞台剧,杨丽萍的《云南映象》,2015年在国家话剧院火热上演的《战马》等,这都是文艺精品,它们之间的竞争体现的是不同文化体系之间 ……(未完,全文共14378字,当前仅显示3420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干部学习讲稿:中国当代文艺道路的光辉指南——_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解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