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工作体会/学习体会/规章制度/>>正文

读《乡土中国》心得体会:德、礼、法的制度更迭

发表时间:2021/2/23 16:16:57

读《乡土中国》心得体会:德、礼、法的制度更迭

费孝通先生通过《乡土中国》一书生动且深刻地描绘了传统中国的文化特征,分别从土地、文字、关系、道德、政治、法律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展开了经典论述,引发读者对传统中国的德治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的思考。对我而言,乡土社会的礼治观念让我深受感触。
自古以来,道德以善恶为标准,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自己与他人的双向监督与评判。差序格局下的道德观念从以“克己复礼”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未能形成在团体格局中所产生的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道德只是在私人和伙伴之间才会存在的东西。礼以美丑为标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自我调整的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并不存在以国家权力来维持秩序的规则,即不存在“法治”,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这种社会并不是没有规范,而是由“礼”来治理。这个“礼”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礼貌”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61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是不必要的,礼制替代法律提供行为规范和制裁。乡土社会追求的“无讼”这一乌托邦的社会状态,在任何现实社会中都不可能存在。
在_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打破封闭才是乡土社会发展的推进力量,只有撕裂礼治的禁锢,让新鲜的思想灌注进乡土,以法律代替礼治为乡土治理提供行为规范和制裁,让千千万万人解放出来,才能实现整个集体真正的发展。
但到今天为止,乡土社会的一些文化因素仍存在于我们生活周遭,发挥着作用。虽然人从国家机器、集体主义中得到解放,但是被奴役数千年的民众并未就此觉醒。小农经济、封建礼教的思想残余仍控制着于国人的头脑,大多数民众仍然沉浸于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荣耀”之中,期待着明君救星、憧憬着民族复兴,拒绝接受平等观念、权利观念和契约观念。尽管改革开放的口号是思想解放,客观上也确实松动了民众高度紧绷的政治思想,但是“封建残余”和“_遗毒”仍占据着国人的头脑,人们还仍然沉浸于做一个“臣民”或“人民”,而不是做一个“公民”。对大一统的憧憬而非质疑、对领袖的崇拜而非抵制、对大政府的依赖而非监督仍具有极大的市场,甚至一些人对于皇权帝制人治的怀念阴影却迟迟挥之不去。中国在法治化转变中亟需解决主要因素有:其一、权利意识阙如;其二、正义观念畸形;其三、规则意识薄弱;其四,政治逻辑紊乱。
读史可以明智,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深陷于过去,赌上民族的未来;迷失于传统,也就与人类主流文明和发展进程失之交臂了。法治,唯有法治,且是真正的法治,才是这个国家、民族的希望,才是全体华夏子孙的福音。立足于当前,果敢地挥别乡土中国,促进法治中国的早日实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这就需要不断改革。因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在乡土社会中,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打破封建家长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社会地位而建立的社会制度,转而在各个领域采取举措革新。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是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和手段,来改变与生产离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因此说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告别乡土中国,促进法治中国,需要的则是制度和文化的革命。
我们认为,法治中国的现实途径,需要从国民和国家入手。一方面,开展公民自我启蒙,进行观念革命。要在制度和文化的更替上有所成就,关键在于观念领域的更新。启蒙的任务是再一次思想解放,进一步摆脱封建思想。启蒙的目标在于充分认识每个人的价值和权利。另一方面,践行主权在民原则,激活法定权利。需要公民勇于质疑,敢于争取。国人的明哲保身思维并不适用于公共政治生活,践行公民对政府权力运行的监督,是实现法治的关键所在。
乡土中国已逐渐成为历史。尽管一些传统文化因素仍将持续存在于当今社会,影响着国人的具体生活,但 ……(未完,全文共2719字,当前仅显示1728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读《乡土中国》心得体会:德、礼、法的制度更迭》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