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读后感
马克思作为当之无愧的千年思想家,至今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他的思想和学说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永远用之不尽的思想宝藏。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_总书记在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33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换积分(积分可提现)
注册 登陆 用订单找账号 发展。
下面我就“何谓’回到马克思’?”谈谈我个人的思考:
关于“回到马克思”这一理论意向,并非是唆使人们脱离现时代、无视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回到过去的书本,停留在对文本进行一般的考古学诠释上,维护已铸成的马克思体系哲学的话语权。而是回到马克思当年
写作与思考的初始的语境与原初的思想视野,通过文本学的解读模式, 注意对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所受到的多种背景因素的影响及其支援背景的研究,“再现”马克思当年思想产生、形成与提出的过程。
马克思从来不是“现成”的、“可上手”的。我们国家过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翻译,从早期的马列主义文选到后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第1-2 版)和《斯大林全集》,完全依赖前苏东马列编译局的前期工作。这就导致,似乎马克思是可以现成地“居有”的,只要翻译一套全集,打开一部文本,马克思的思想便能毫无遮蔽地在一个平面上全盘展开,剩下的只是根据现实的需要,任意地对其中的片段进行抽取,拿它联系实际、拿它与当代对话、拿它作为“发展”的前提。人们甚至根本意识不到前苏东传统教科书解释框架对马克思文本先在的结构性编码作用,这就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的原著研究。如果难以认真深入地解读第一手文献,形成自己独立的、原创性的见解,也就难以在此基础上与马克思达到历史语境的特定交融,更难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书就是要带领国内读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摆脱教条_框架下的解读,带着我们今天最新的方法和语境重返文本,“返本开新”,在一个开放的视域中面对马克思。
而且,会不会有人也像我一样,之前狭隘肤浅地以为,似乎,基于有限的已出版著作,马克思大概已经被解读地明明白白了,甚至逐渐成为人人都可以插科打诨的 ……(未完,全文共1474字,当前仅显示937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