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化解社会高风险(上)
主讲人:周孝正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序言
主讲人:大家好!这里是北京干部教育网,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化解高风险社会,构建和谐社会》。1979年3月30日_同志就指示中国的社会学要赶紧补课,现在我们的社会学越来越得到发展和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根据社会建设的需要提出来的。原来有三个建设一个发展——就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发展。之后,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把“社会发展”改成了“社会建设”的表述。原来讲的两个文明一起抓就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提出政治文明,十七大又提出生态文明),去年又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所以现在我们如果把中央的大政方针表达全面了那就是“四个文明一起抓,五个建设一起搞”,具体而言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搞。中央提出“社会建设”也是四个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么我们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如何建立一个诉求的表达机制、一个矛盾的调处机制、一个权益的保障机制和一个利益的协调机制,所以今天我们主要就围绕着这些方面来讲一讲如何协调利益的保障机制。
一、 当今中国社会与社会问题
对于高风险社会来说,大家都知道未来不确定性大幅度增加,这就属于高风险。高风险社会是英国的一个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来的,也叫“现代的高风险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引用别人的话说就叫做“地球村”,_叫“全球经济一体化”。现代社会信息、交通等等都很发达,这样的话它就容易引发现在的高风险,比如举个例子说以前我们叫的街道,街是什么意思呢?它就是一个活动场所,既可以行人也可以开车,小孩也可以在街道边玩耍,甚至于跳舞,比如现代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的街舞,但是这个街慢慢就变成了道,叫街道,街道也还不错,毕竟还有街。可是后来又只剩下路了,路跟街不一样,很多现在的路几乎就只可以开车和行人过路了。路又逐渐发展演变成了一条条铁路和高速公路,这样的话原来的那个街就慢慢地失去原来的风貌了,大街上到处一片拥堵的景象。据相关报道称去年我们中国在世界上已经跃升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北京市的小汽车已经超过了400万辆,而且每天还以1000辆到2000辆的速度在增加。这样的话就有许多车祸发生了,前几年我国每年在交通事故中丧生的人数达十万人,去年,经过交管部门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63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面稍不注意马上就会被广泛的传播开来,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我们未来的社会都是不确定性大幅度增加的高风险社会。那么,面对社会这么多可能存在的高风险我们应该怎么来一一化解呢?那就需要我们提前建立各种应对机制和相应完善的预防配套措施。
首先,我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介绍我们社会学总体的一个结构,一个思路,一个基本的概念。社会学,注意没有科。注意我们不是社会科学,我们是社会学。那么这样的话就涉及到一个基本的概念,而我们属于人文学科,不属于自然科学。人类有两大知识体系:第一个叫做自然科学;第二个叫人文学科。社会学原来我们表述成什么呢?就是科学,好像把天下都包括了,因为你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现在人文科学已经不这么提了,怎么提呢?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如果再往前发展就是刚才讲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那么人文学科包括什么呢?包括文学、美学、社会学、z-教学等等。所以我们怎么理解科学?真善美是人类的三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科学简单来说是求真的,我们要不断地去粗取精,不断地去伪存真,不断的扬弃,不断的证实,不断的证伪,不断的存疑。在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时候只能存疑,比如说有没有神的问题,你说有,你看见过吗?你证实过吗?你说没有神,你能证伪吗?现在类地行星发现了几十万个跟地球差不多的行星(注意不是恒星),在类地行星中跟地球差不多的行星中完全有可能存在高等智能生物俗称“宇宙人”,你能证明它就没有吗?估计你还不能证明,你能证明它有吗?应该也不能证明,所以我们才有才一句话叫做“命好不如习惯好”——一个孩子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的习惯包括讲卫生、文明礼貌,大的习惯如善于思考,善于思维的习惯。举个刚才的例子,就是那个不能证实的不能证伪的你只能存疑的例子,这就是好的习惯。因为决定一个人一辈子的行为95%以上是习惯,不到5%是决策。所谓决策就是干什么呢?比如说你走到十字路口了要决策,这时你会想拐不拐弯?人睡到早上起来需要决策吗?一般不需要决策,正常的情况下你醒了就会起来,难道还要躺在床上想我起不起来吗?每天早上起来上洗手间、洗漱、吃早点、按时上班等一系列不自觉的行为动作大都是个人生活养成的一种习惯,在我们决策的时候如果遇到两难的情况就是所谓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总是要不断地去探索,人类总是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不至于停留在同一个水平上,科学就是这样一个求真的过程,比如三次思想解放:
第一次思想解放指的是1978年以_同志的第一个
讲话作为重要内容的一次标志性事件,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当时为了配合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搞了一个真理标准的讨论,当时什么叫真理?学过毛主席著作实践论、矛盾论的人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到了文化大ge min的时候出现了两个标准:一个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个是凡是毛主席说的那都是真理,叫做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出来俩标准就麻烦了,怎么办呢?三中全会前后就进行了真理标准的讨论,当时有一种主流认识叫做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的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的遵循。其中“指示”指的是呢?_之前说过“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无产阶级文化大ge min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
1919年“五•四运动”我们称之为“文化革命”,1949年以后我们称之为“文化大ge min”,1966年以后我们称之为“无产阶级文化大ge min”。有人专门写过
论文论证过这三个概念,认为文化革命、文化大ge min、无产阶级文化大ge min不一样。有人提出,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应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一百年不动摇。而毛主席有一句话叫“无产阶级文化大ge min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所以阶级斗争为纲要怎么办?只有进行真理标准的讨论,最后党中央确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就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还得做到与时俱进。2001年7月1号,当时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做了一个讲话被命名为“七一讲话”。江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但是如果你信仰马克思主义,你就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信仰就好比几何学的公理,公理是不能证明的,也证明不了,也无须证明。卡尔•马克思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叫“怀疑一切”,什么意思?就是把一切科学的结论都要放到实践中不断的检验做到与时俱进。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水,大家都知道干净水通常在0℃结冰,100℃沸腾。这是不是科学的结论?是。你信不信?你爱信不信。它根本不是个信的问题,你说我不信,100℃沸腾了我不信,你一摸烫一个泡,你再摸再摸烫俩泡。那就信了吧,你信了科学就不发展了。人工降雨根据什么原理?就是对零度结冰一百度沸腾的所谓科学结论的一种探索一种怀疑。人工降雨积雨时云飘过来携带着大量的水分子,当温度达到零下摄氏二三十度大气压的条件也够了但雨水这时还下不来,于是人们就往云层里打炮,炮弹在云层里爆炸,释放出碘化银等小颗粒,碘化银的分子相对于水分子来说是异物,异物作为凝结中心,水分子在这儿凝结到一定程度变成水珠变成冰雹,然后冰雹降落到地面。现在我们在实验室可以做到过热水和过冷水,也就是说把水变成超纯的没有杂质的水,通过大气压的作用下我们可以把它进行加热到摄氏零上七百度,你能说它一百度是液态水的沸点吗?我们还可以把水的温度降到零下摄氏四十度,甚至于更低,让它仍然保持液态,你还说它零度结冰就变成固体吗?有人又说了水不就是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吗?对,氢原子就是世界上最简单的原子,它的原子核里面只有一个带正电的质子,它的核外面有一个电子,这种东西我们叫它什么?我们叫它氕(一个气字头一撇)。如果原子核里面一个质子还多了一个不带电的中子,核外面一个电子,那就是一个气字头两竖,我们叫它氘,又叫重氢。如果原子核里面是一个质子两个中子,核外面还是一个电子,这样的话我们就叫它氚(一个气字头三竖),我们又叫它超重氢,重氢、超重氢跟氧组成的水我们称之为“重水”,重水是不是水呢?当然是水(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只不过氢原子核里面的质子一样,中子不一样罢了,我们称之为“氢的同位素”。
一个院士前几年写了一本书叫《当今水世界》,大体上是这么说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水就是三种氢的同位素(氕、氘、氚)和九种氧的同位素所组成的135种水的同素异性体混合物通常所说的水。过了一两年,麻烦了,为什么呢?氢三、氢四发现了。一个氢的原子核里面一个质子、三个中子,一个质子、四个中子。怎么办?马上麻烦了,谁麻烦了?汉字麻烦了。一个气字头四竖念什么?一个气字头五竖念什么?没这个字,汉字不够用了,所以氢三、氢四只有化学符号没有汉字。如果过几年发现了金属氢呢?什么叫金属?原子核最外层就是典型的金属。氢原子最外层就是一个电子,因为它就一层也可以叫最外层,但是金属氢并没有发现,但是如果过几年发现了金属氢,金属氢跟氧组成的水叫什么?不知道。因为理论物理学家曾经有人预测过说金属氢可能存在,相当于前年我们找到了最重的元素—— 一个原子核里面有118个质子,核外头有118个电子,被称为118号元素找到了,没有找到之前有人猜测说有——假说;找到了——学说,现在有人又问有没有119号元素或者说有没有最重的元素?是不是永远能这样下去——119、120、180、120、190……有人说不是,这些都没有被证明之前我们只能称之为假说,所以科学不是让你信的。大家都知道有一句俗话叫做“提倡科学、反对迷信”——错了,迷信的对立面不是科学,迷信的对立面是清信(清醒的清,迷迷糊糊、迷迷噔噔的“迷”),清信与迷信构成了一对矛盾。“提倡科学、反对_”——又错了,_的对立面是正教。什么叫正教——儒教、佛教、伊斯兰教。当然了儒教是不是教还有争论,有人说不是教是儒家,也可以。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是吧?这就是正教。什么叫_?前几年日本的奥姆真理教那就是典型的_,1995年的时候,奥姆真理教的教主叫麻原漳晃让自己的信徒到东京地铁放毒气,毒杀了12人,毒伤了1000多人。这些就是正教与_、迷信与清信之间的一些对立现象。 那么科学呢?科学有四个对立面:第一个——伪科学(不是科学把自己说成是科学,叫伪的假的);科学利益的对立面叫反科学(反对人家讲科学研究科学,当然是不对的);科学还有两个对立面—— 一个叫泛科学(泛滥的泛),一个叫唯科学主义。
举个例子——我说你 ……(未完,全文共25540字,当前仅显示4593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干部学习课件: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化解社会高风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