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 | 首页登陆 | 会员注册 | 欢迎投稿 | 本站帮助 | 站内搜索 | 保存桌面 | 浏览足迹 | 会员增值  
到新文秘网首页
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相关/毕业论文/文教论文/科技/调研报告/党团知识/知识竞赛/>>正文

毕业论文:中国省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视角

本文4积分 word文档下载 发表时间:2013/7/24 21:11:43 收藏此页 换稿提现 

毕业论文:中国省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视角

摘 要
本文以知识生产函数为基础,基于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视角,采用沿海和内陆两组省际静态面板数据研究我国省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各省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受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入、其他省份的研发知识溢出、本省的研发投入、技术进口及知识存量、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度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色。沿海地区的研发环境与吸收能力更有利于吸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的知识溢出和来自技术进口的知识溢出,并且在知识存量上“马太效应”较小,容易实现技术赶超;内陆地区的研发环境与吸收能力则更倾向于吸收来自本国科技强省的研发知识溢出,知识存量上“马太效应”很大,很难实现技术赶超。因此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各区域研发影响因素的特征,形成沿海吸收外资,内陆紧跟沿海的研发知识空间溢出机制。
关键词:知识生产函数;区域技术创新;知识溢出;吸收能力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factors impacted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through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absorb model based on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By employing static panel data analysis of coastal areas and inland areas, 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s influenced by spillover from R&D input from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24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换积分(积分可提现) 注册 登陆 用订单找账号 
stal areas.
Key words: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nowledge spillover; absorb capacity






目 录
1 引言 3
2 文献综述 3
3 模型建立 5
3.1包含知识溢出的知识生产函数 5
3.2基于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区域技术创新模型 6
3.3变量说明 6
3.4数据来源 7
4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8
4.1 HUASMAN检验 8
4.2 F检验 8
4.3 结果分析 9
4.4 结论 11
5 政策建议 11
6 参考文献 12


中国省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视角
1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使得研发也不断走向全球化,各国的经济实力的竞争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研发活动为基础的创新。研发和创新作为产业链的最高端,其活动的绩效直接关系到经济的长期增长速度和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然而由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原始创新中研发投入不足,集成创新上与国际研发知识的交流吸收不够,技术引进上又没有注重消化吸收,因而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与其他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另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了研发中心,加剧了我国研发人才的稀缺及国内市场的竞争;技术的进口又多存在较强的技术锁定,将我国限制在研发链条的最低端。长此以往,必将阻碍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面对国内外的双重影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任重而道远。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经济社会原因,我国不同地区的研发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大不相同,外部研发知识对各区域的溢出程度及本地对研发知识的吸收能力也大相径庭。与内陆地区相比,沿海地区由于优越的经济环境集聚了大量研发人才和资源,有着较强的研发基础;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和海外人才向我国沿海地区集聚,使沿海地区能够在与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互动中吸收更多的知识。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好各地区的研发资源,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的比较优势,对促进我国各地区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知识生产函数为基础,基于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视角研究我国省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沿海和内陆两个区域的比较,分析各个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因素在沿海和内陆作用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2 文献综述
知识溢出是经济增长理论中解释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理论,也是研究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理论框架,知识溢出可以看作知识吸收方通过信息交流而获取的智力成果,但知识溢出方得到的补偿很小甚至为零,这种溢出又由于知识的公共性而普遍存在于知识生产活动中。但是与物质生产相比,知识生产的投入和产出都难以衡量。Griliches在1979年首次提出了知识生产函数,并用其来度量研发和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从而为研发和创新活动的衡量奠定了基础[1]。在此基础上Romer提出研发、创新、技术进步及知识积累会极大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并率先将知识积累作为经济增长的变量引入生产函数,建立知识溢出的内生增长模型。该模型以创新作为知识产出,以劳动力数量和知识存量作为知识投入,建立起了知识生产的理论框架[2]。赵勇、白永秀研究了中外学者在知识溢出方面的成果后,提出知识溢出是普遍存在的,并且通过吸收能力影响基于人才流动的知识溢出机制及基于贸易的知识溢出机制,从而使得一个区域的创新活动影响着另一个区域。同时这种影响还受区域之间空间距离的影响[3]。他们的研究都很好的奠定了知识溢出的理论基础。
在针对我国研发知识溢出的研究方面,学者们围绕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技术引进、本区域研发投资、本区域知识存量及来自本国其他区域方面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得出了各个因素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程度。
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对创新的影响方面,李钧研究了Duning、Reddy、郑德渊等人的观点之后,提出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行为也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并通过示范、竞争、人才流动来提高东道国的创新能力[4]。陈燕则表示由于跨国公司的技术锁定、母国的技术限制以及我国的人力资本等不足使得FDI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不太明显[5]。张小明认为跨国公司在华研发过程中通过设计“研发链”上的位置,将基础研究放入母国,将辅助性的工作放在东道国,一方面控制了中国的研发人才,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对外技术依赖加深[6]。刘和东通过随机前沿函数测试得出了FDI对我国研发效率的影响作用表现为短期显著促进,中期抑制,中长期促进但效果不显著[7]。
在本国研发投入对创新的影响方面,邵同尧、潘彦把商标作为度量创新的指标,通过面板数据研究得出我国研发投入对创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远远高于风险投资的作用[8]。赖明勇等人引入中间产品部门进行竞争性市场均衡分析,并通过对1996-2002 年间我国30个省市的实证数据分析得出我国政府财政科研投入对自主创新的效果并不显著[9];严成等人则通过对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知识生产中没有规模效应,并且最优投资规模远远大于当前研发投资规模[2]。
在技术进口对创新的影响方面,赖明勇等认为,进口能显著提高一国的技术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9]。孙玉涛,刘凤朝将技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研究得出软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效应,而硬件技术引进则呈现负向效应[10]。刘凤朝,孙玉涛,杨玲等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整理,发现技术引进仍然是中国获取技术能力的重要来源,并且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是技术吸收能力有待提高[11]。
杨鹏通过研究八大地理区域的知识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发现知识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大的正相关性并且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色[12]。许晓雯等认为与知识流量相比,知识存量才能真正代表一个地区的技术水平,并通过对八大地理区域的知识存量估计得出我国的R&D并没有存在很强的“马太效应”,一个地区可以通过后期的R&D投入来增加知识存量和实现赶超[13]。
在区域间知识溢出方面,严成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其他地区的知识存量给本地区带来的提升标准效应要大于知识溢出效应,从而使得其他地区的知识存量在整体上对本区域呈现负向效应[2]。段红玲,祝树金借鉴Chun-Chien,Chih-Hai Yang的理论建立区域间的知
识溢出模型:
, ……(未完,全文共14686字,当前仅显示3493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毕业论文:中国省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视角》
新文秘网温馨提示:
  上面为新文秘网原创文章,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加入正式会员方法:点此在线智能充值(自动瞬间开通) 或投稿换积分(积分可提现)
  如果已加入正式会员,请点此到本站首页填用户名和密码重新登陆,或者这里刷新此页试试
  如果您刚支付成功而忘记登陆账号,可这里用订单号找回。欢迎推荐本站给您的好友

   会员客服微信号:wm114cn
文章搜索

搜索方式:      
体裁专栏
行业专栏
节日专栏
时政专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登陆 | 会员注册 | 投稿提现赚钱 | 写作指导 | 本站帮助 | 站内搜索 | 付款方法 | 免费加入会员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