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新农村建设代表性工作
(一)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
1、开展“三清”活动
2、建立农村垃圾集运处理体系和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
一是实行农村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和“村收镇运片区处理”的集运处理
3、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
(二)城乡风貌改造
一是在筹措资金上,注重整合
二是在改造成效上,注重产业
三是在推进方式上,注重联动
(三)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
四是村屯干部积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经验总结
广西现有行政村14268个,自然村185122个,农村人口2644.0万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08元,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相比,相差1909元。目前,乡镇一级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滞后。有约50%的机构为合设或自收自支,日常管理工作所需人员、技术力量难保证。以规划指导建设管理的有效手段和方式方法还在摸索,
农村依然存在大量无序建设的情况。集体土地上房产确权登记等工作也尚未有序推开,农房建设上的陈规陋习难以革除。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对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不到2%,全区村庄道路硬化长度仅21566公里,集中供水行政村仅43%,几项主要指标均落后全国较多。农村建设缺乏专项投入。2012年,广西农村建设投资中,扣除房屋建设投资外,其他基础设施投入仅为48.5亿元,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近年广西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主要工作有: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625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效机制,明确自治区、市、县(市、区)、乡镇和村屯的责权,健全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三是因地制宜选择农村垃圾处理模式,以就地处理为主,引导鼓励村民和保洁员对生活垃圾进行垃圾初步分类和再次分类,就地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减少集中处理垃圾量。四是各自然村按300人左右配备一个垃圾收集箱(桶),或配建一个垃圾池及其他垃圾收集设施,通过引导农民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户前三包”(包房前、屋后垃圾清扫保洁、包送垃圾到集中点)责任制和“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机制等,倡导文明生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五是在全面开展农村环卫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屯开展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建设。
3.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按清洁乡村的总体要求,整合项目资金,统筹技术力量,进行同部署同投入同建设同推进。与创建国家级“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和传统村落保护示范村相结合,丰富城乡风貌改造内涵。
4.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提升乡村垃圾处理无害化水平和乡村生态宜居水平。要求全区各地制定至2020年的清洁家园建设规划,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村镇规划集中行动、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集中行动等,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区乡镇总体规划、村委所在地村屯、中心村和交通干线沿线50户以上自然村等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提高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到70%左右,建成一批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及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
(二)城乡风貌改造
1.工作背景
2009年,广西党委、政府决定在全区开展城乡风貌改造,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分四期实施以城乡房屋外立面改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城乡风貌改造工程。
2.工作成效
工程共覆盖了全区14个设区市,约98个县(市、区)、2428个村屯,惠及约35万户170万群众,共完成投资43.97亿元,开展了33类9769个项目建设。共完成村庄规划编制1110个,房屋外立面改造189102户,建设远教站点367个,远教影院或广场50个,乡村学校少年宫或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中心101个,村屯信息化改造及服务点建设399个,民族特色村寨10个,乡镇敬老院或五保村维修526个,通村公路建设约100公里,村屯道路硬化854公里,垃圾池建设1246个,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67个,农村饮水安全和农田水利建设142处,村屯绿化1191个,沼气池和服务网点2448个,新农村建设示范和农业产业扶持约4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44个,乡镇文化站28个,计生室748个,新家庭文化屋499个,文化书屋328个,篮球场37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30个,养殖产业扶持12个,村级兽医室147个,乡镇农贸市场改建4个,县级商品配送中心28个。实现了由外立面改造为主,向综合整治村屯继而向特色名镇名村建设提质转型“三步走”的目标。2013年,广西党委、政府决定将城乡风貌改造纳入“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继续推进五期工程建设。
3.主要做法
一是在筹措资金上,注重整合。广西城乡风貌改造近3期每期投入约15亿元,除广西本级新增
财政支出投入约2亿元外,其他投入资金均来自于整合29个部门涉农支农资金和市县财政资金。建立了“以规划为引导、以整合 ……(未完,全文共3473字,当前仅显示1754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