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钻研 学界楷模
生科院“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孙蒙祥教授事迹材料
孙蒙祥校友1982年毕业于我校生物系,现就职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后于荷兰Waginingen大学,意大利Siena大学、德国Hamburg大学作博士后或合作研究,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殖生物学、细胞生物学。2002年被聘为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入选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植物有性生殖发育”创新团队和创新_。长期从事植物生殖发育生物学研究,主要致力于植物受精和早期胚胎发生的发育生物学研究。在植物性细胞分离、植物体外受精、植物早期胚胎发生的分子机制、父母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518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孙蒙祥教授以植物有性生殖分子研究机理为切入点,介绍了雌雄配子体的发育、互作及其对核子胚发育过程的影响,探讨了植物有性生殖基础理论研究与林木遗传改良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实践意义和发展前景。
过去几十年里,以作物有性生殖为基础的杂交育种为农作物产量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进一步提高育种水平仍有赖于对作物有性生殖过程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作物生殖过程和育性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是解决作物种间杂交不亲和、育性转换、远缘杂交生殖隔离等育种难题的必要基础,可为作物产量提高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新技术手段。因此,孙蒙祥研究组的生殖发育分子基础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潜在生产实践意义。
植物育性研究的领路人
植物育性形成与育性转换调控的分子基础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生产实践意义。世界发达国家都着眼于农业长期、深层次发展的战略需求,对植物育性形成与育性转换分子机制的研究一直给予高度重视。
孙蒙祥教授研究团队在雄性不育、杂种不育、自交不亲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花粉管发育等育性形成相关的重要调控机制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国际前沿性的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密切关注。同时,在他主持的“973”项目的支持下,相关领域的国际会议在我国成功举办,在第21次和22次国际植物有性生殖大会上,孙蒙祥教授应邀作大会报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孙蒙祥在作物育性分子调控机制研究领域已取得的重要进展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研究成果将使我国在该学科的国际前沿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并抢先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通过揭示植物育性的遗传调控机制并获得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有利于创建新的育种体系,提高作物育种效率和产量,获得农作物优良品种,而且还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治久安,为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农业生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孙蒙祥教授谈及未来信心满满,他说,值得期待的是,植物学家们已着手利用基因工程不育株系及相关基因创制人工智能不育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应用到水稻育种及生产当中。而对于现今所取得的成绩,他归功于在母校华中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打下的基础,他感谢母校的培养,也希望有后继者在发育生物学领域继续突破创造。
孙蒙祥简介
孙蒙祥,男,1957年3月出生,1982年六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1982—1990于华中农业大学基础部工作,其间作为在职研究生于武汉大学获硕士学位。1991—1994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曾在荷兰、意大利、德国等从事博士后研究或合作科研。1999年回国,现任武汉大学植物发育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生殖发育与生殖工程研究室主任,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 ……(未完,全文共2288字,当前仅显示1454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生科院“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孙蒙祥教授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