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经验交流/调研报告/毕业论文/幼儿园/六一儿童节专题/>>正文

公益机构国际通行做法及本地化研究——以SOS儿童村为例

发表时间:2014/3/13 11:21:00
目录/提纲:……
第一、妈妈:每个孩子拥有关爱他们的妈妈
第二、兄弟姐妹:家庭纽带自然发展
第三、房屋:每个家庭独立地建设自己的家
第四、村落:SOS家庭是社区的组成部分
一、热爱SOS儿童村事业,自愿从事SOS儿童村妈妈(阿姨)职业
四、身心健康,无传染性疾病
……
公益机构国际通行做法及本地化研究
——以SOS儿童村为例

项目负责人:周强
报告撰写人:周强 庄龙玉 李艳 徐文 张雪梅 孙萍
项目承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2013年8月

提示:本文原版含图表word版全文下载地址附后(正式会员会看到下载地址)。这里只复制粘贴部分内容或目录(下面显示的字数不代表全文字数),有任何不清楚的烦请咨询本站客服。
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失依儿童数量呈快速上升状态。民政部数据表明,截至2012年底,_共有孤儿57.0万人,其中,集中供养孤儿9.5万人,社会散居孤儿47.5万人;1999年由社会福利机构养育的儿童达到了45549人,2002年达到了54549人,2012年底,各类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儿童10.4万人,呈上升趋势。截至2012年底,_共有儿童收养救助服务机构724个,拥有床位8.7万张,这与数量庞大的失依儿童相比,显然我国孤儿院资源严重不足,包括院舍不足、床位不足,以及福利院工作人员的严重缺乏 。一方面政府所属儿童福利机构数量有限,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包办所有的儿童福利事业,其财政压力巨大,常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因而非常有必要吸纳第三方力量参与到儿童福利事业中来。第三方力量包括个人、民间机构以及一些国际组织所举办的儿童福利事业。
国际上,自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于1951年提出了“儿童依恋理论”以后,西方世界在流浪儿童救助方面,形成了一股“反院舍式照顾”的潮流,欧洲各国的一些学者、家庭、政府及关心儿童福利发展的人士,认为机构教养使儿童失去了母爱,纷纷主张儿童移出福利机构,走向家庭寄养 。在这一背景下,SOS儿童村这一养育方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被人们所接受。SOS国际儿童村的养护模式介于机构与家庭之间,它作为一个有着较长历史的国际知名品牌,在世界各地有成功运作的经验,自其在中国扎根之后,为中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其运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儿童进取能力不足,父亲社会角色缺失,妈妈职业困境凸显等问题。上述问题的产生有诸多原因,不过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国际做法与本地实际情况之间的张力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530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护养模式探析——以国际SOS儿童村为例》一文中,以国际SOS儿童村护养模式为基础,介绍了儿童家庭护养模式产生的背景、优势与特点、具体标准和评估等等。上述研究文献表明,国内的从事儿童福利服务与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专家学者已开始关注中国SOS儿童村事业发展,重视公益机构国际通行做法本土化的探讨,但总体上研究还欠深入。现有的研究一般只涉及中国SOS儿童村事业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缺少整体和系统化的探索。尤其是对于中外SOS儿童村运行的价值理念的比较、中国SOS儿童村发展过程的优势与阻力、如何提高公益机构(SOS儿童村)公信力和打造知名品牌、中国SOS儿童村本土化的运行模式的选择等问题缺乏全面而系统的探讨。因此,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借鉴国内外SOS儿童村发展中较为成熟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国情,探索和提炼具有普遍使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SOS儿童村本土化运行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2.2国外SOS儿童村相关经验借鉴
国际儿童村是一种国际慈善机构,成立于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连年战火,造成了成千上万个孤儿流落街头,无家可归。为了收养这些孤儿,奥地利医学博士格迈纳尔先生,在奥地利因姆斯特(IMST)小镇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以家庭养育形式的SOS儿童村。SOS原是国际航海上运用的呼救信号。取名叫SOS儿童村,其寓意非常深远,到现在, 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有SOS儿童村。总部设在维也纳,经费来自世界500多万个定期捐款的慈善家和热心人士 。SOS儿童村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一个国际知名品牌,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SOS儿童村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有青年公寓、幼儿园、格迈纳尔学校及职业技术学校、医疗中心等附属机构,为儿童有效融入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SOS儿童村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做法,对于中国SOS儿童村的运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2.1国际SOS儿童村发展概况(内容引自马文编译.SOS儿童村[J].社会,1995(6):39-40)
1949年,赫尔曼•格迈纳尔在奥地利英斯布鲁克小镇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SOS儿童村,此举引起世界范围内照料遗孤儿童的变革。1956年,不仅在奥地利,而且在英、德国、瑞士、娜威、法和意大利等国相继建立起20多个儿童村。六十年代初,这一思想传到了南美州和亚洲。迄今为止,最大的儿童村是赫尔曼•格迈纳尔的继承人赫尔穆特• 库廷在越南西贡建立的。后来,在非洲象牙海岸、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埃及、希腊和亚洲中国都相继建起了SOS儿童村。
近年来,东欧国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匈牙利、波兰以、亚美尼亚、罗马尼亚及前捷克斯洛伐克都建立了新的SOS儿童村。在萨格勒布附近,人们用120天的创纪录速度,为克罗地亚战争孤儿建起了一所SOS儿童村。在被内战摧毁的索马里,这个组织的工作已成为人道主义援助的典范。1985年在摩加迪沙建立的儿童村及妇幼诊所,后来成为一所医院的学校。在战争时,SOS儿童村把自己视为和平村,它超越所有z-教、语言和种族界限引导人们走到一起,扶贫济困。
位于维也纳的国际SOS儿童村总会,负责协调SOS儿童村的工作,它发起建立新的机构,向各国的SOS协会提供帮助与咨询,此外,它还负责培训各国的工作人员,他们将被派往发展中国家建立新的儿童村,国际SOS儿童村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
2009年,国际儿童村成立60周年,该年第500个SOS儿童村建成。在SOS儿童村,超过73400个儿童和青少年拥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儿童村在世界132个国家和地区建有相关机构。超过1200万的儿童和青少年从儿童村所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中受益(如青年公寓、幼儿园、职业技术学校、医疗中心等)。
2.2.2德国SOS儿童村概况
德国于1954年成立了SOS儿童村协会,它的第一个家建在巴伐利亚州,阿莫尔湖畔的梯森。如今,德国SOS儿童村协会有180万捐助人和朋友,他们担负着75个机构的费用,协会工作的中心是国内的13个儿童村,共有八百多个位置。
德国SOS儿童村协会暨赫尔曼•格曼纳尔基金会,在过去十多年里资助并负担着遍布中南美洲和亚洲的60多个SOS项目,国内外儿童村的经济来源,主要由热心的支持者定期捐助和国际组织定向资助。每一个孩子、一个儿童村或一个项目都可由个人或团体负责监护,每月的款项直接用于孩子或SOS项目所需费用。多年来,德国赫尔曼•格迈纳尔基金会是全世界SOS儿童村经费的主要承担者,也是世界范围内儿童村运动的支柱。
2.2.3俄罗斯SOS儿童村概况(内容引自李冬梅.俄罗斯的SOS儿童村[J].世界文化,2006(8):51)
俄罗斯的SOS儿童村始建于1994年。俄罗斯现有5所儿童村:托米利诺SOS儿童村,位于莫斯科近郊;拉夫罗沃SOS儿童村,位于拉夫罗沃州;普希金诺SOS儿童村,位于圣彼得堡近郊;卡恩达拉克沙SOS儿童村,位于摩尔曼斯克州;布托沃SOS儿童村,位于莫斯科,。从建筑上看,俄罗斯的前三所SOS 儿童村格局相同,都建在城郊或居民点旁边,每一个家庭有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第四所儿童村——卡恩达拉克沙SOS儿童村略有不同,这所儿童村位于市中心,是几栋二层红砖小楼,每栋小楼有三个门洞,每个门洞住着一个家庭。在管理制度和生活条件方面,5所儿童村没有什么区别,每所儿童村设立12到18个家庭,每个家庭收养6到8名不同性别的孤儿,由一位聘任的女性担任妈妈。俄罗斯四所SOS儿童村收养了近500名儿童,其中90%是社会孤儿。俄罗斯SOS儿童村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他们在收养孤儿时,尽力寻找到已失散的兄弟姐妹,使他们能够重新生活在一起。俄罗斯SOS儿童村聘任的妈妈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必须是单身女性,没有孩子,或孩子已经长大自立,需要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并且要进行6到8个月的培训。妈妈每天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负责管理家庭,抚养和照料这些孩子。
2.2.4哈萨克斯坦SOS儿童村概况(内容引自张春友.走访哈萨克斯坦国际SOS儿童村[N].光明日报,2009 -11 -21,第008 版)
在哈萨克斯坦第一夫人萨拉•纳扎尔巴耶娃倡议下,哈国政府1993年与SOS儿童村国际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首个SOS国际儿童村于1997年在阿拉木图落成。目前,哈国在首都阿斯塔纳以及中部城市捷米尔套分别设有一个国际SOS儿童村。其中,位于阿拉木图的SOS国际儿童村占地2.5公顷,共有11个家庭,生活着64名16岁以下的孤儿,他们在这里的所有费用均由政府支付。儿童村是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而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妈妈”。儿童村的孩子们可以从“妈妈”那里获得缺失的母爱,而“家”也能为孩子们提供心理安全感。儿童村的“妈妈”由无子女或者子女已经成年的单身妇女担任,她们不仅要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还要给孩子们提供心理支持。儿童村的孩子在16岁以后,就搬到SOS青年公寓并在那里接受职业化教育,19岁后可在儿童村的资助下独自租房生活,22岁以后完全独立。
以上对国外SOS儿童村运作的简单考察揭示出,国际SOS儿童村在运作的过程中无一例外的均遵守其一贯的国际做法,即由一个妈妈与数名孤儿共同生活,并且对妈妈的要求都是单身女性,没有孩子,或者孩子已经长大。除了遵守国际通行做法以外,各国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本地化的运作,如俄罗斯尽量寻找失散的兄弟姐妹,使其能够重新生活在一起。哈萨克斯坦儿童村的孩子在16岁以后,才搬至SOS青年公寓并在那里接受职业化教育,19岁后儿童村资助其独自租房生活,22岁以后才完全独立。

3.研究思路和方法
在研究思路上,本课题在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探索国际SOS儿童村通行做法入手,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等相关理论,分析国际SOS儿童村在中国本土化、原生性、融合性等方面汲取外来模式与中国SOS儿童村改革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SOS儿童村运行模式。在研究 ……(未完,全文共23886字,当前仅显示4296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公益机构国际通行做法及本地化研究——以SOS儿童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