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中国的自我意识与外交转型
(一)清朝的“无外交”转型为“以夷制夷”
(二)民国时期的“民族主义的革命外交”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国际主义的革命外交”
(四)改革开放后的“民族主义的后革命外交”
二、国际秩序与中国的国家利益
(一)国际秩序的构成和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
(二)中国如何识别和维护国家利益
三、现场提问
……
干部学习讲稿:对现代中国外交哲学的反思
施展
外交学院教授
课程前言
我们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对中国现代外交哲学的反思》。那么谈到外交哲学,可能大家首先会想到,我们今年的这些外交,以及民间经常会看到的,对外交的很多评论,比如一些说法,什么“宁可中华遍地不长草,拼死也要拿下钓鱼岛”。“拼死也要拿下钓鱼岛”,这个东西,它是否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或者说我们在南沙,以及在中亚或者在南亚,在非洲的很多做法按,是否真的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假如它符合的话,那么它符合的究竟是什么利益?以及假如它不符合的话,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我们初看上去那样,很简单一目了然。相反,这些东西它涉及到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就在于究竟什么叫做国家利益?那什么叫国家利益呢?它首先涉及到我们这个国家的自我意识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你究竟如何认识你自己?你是谁?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所以我今天的这个
演讲,大概就会分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第一个部分,我会来讲一下,中国的自我意识,究竟我是谁,这个答案,在近代以来,它是如何生成的?以及它的答案是如何变化的?一直在不断的寻找答案,不断的在转型的这个中国,它是在怎样的一个外在的约束环境之下在转型的,如此这样的一个今天的中国,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我们在世界上的位置,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究竟什么是我们所谓的中国的国家利益,以及我们该如何去维护它?
一、中国的自我意识与外交转型
(一)清朝的“无外交”转型为“以夷制夷”
中国古代有那种说法,叫东夷、西狄、南蛮、北戎,什么所有这些地儿的人,对他们的称呼都加一个犬字旁,你就是一只动物。那会儿的中国,把自己视做一个帝国。那么什么叫做帝国呢?或者说什么叫做一个古典意义上、传统意义上的帝国呢?就是认为我是世界文明的制高点,你们周边的这些地方,它的文明程度都是不够的。那么从我这里,向周边逐渐的往外扩散文明,那么在这个帝国的外围是边疆,再远处蛮夷,只能接受或者服从帝国的一种统治秩序。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帝国它就不会认为,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跟它并立,相反,它会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391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它们彼此之间形成一个制约。最终,它们形成一种力量均衡,我就获得一个上下其手的空间了。所以大清就有得玩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清开始了一种,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叫做以夷制夷的努力,这种以夷制夷的努力,翻译成今天的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大清试图努力的融入一种此前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但今天却一定要接受的国际条约体系。它意识到,在这个国际条约体系之下,大清的利益是可以获得保障的。但前提是,你得懂得国际条约体系,以及你得愿意加入这个东西。在此之前,大清对这个东西肯定是,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到了后来,这个大清逐渐开始努力的融入现代世界秩序。并且在这个努力融入现代秩序的过程当中,大清它也逐渐的发现了西方列强,列强和列强是不一样。比如大清发现,英国、法国、美国等等这些国家,这些列强,用当时的说法叫做,它不利人土地,什么叫不利人土地?利就是利益的利,它不会过来试图抢占土地,相反它更多的是到这来,跟你要有一个通商的权利,要一个平等通商的资格。而它跟这个俄国日本什么呢,可能不大一样,俄国和日本它是利人土地的,也就是说它是过来,它是想要占你的地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清都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独立的来对抗俄国和日本,那么它就势必要更多的把英国、法国、美国等等,把这些国家的利益引入到中国内部,使得它们的利益在中国的利益足够多了之后,它们会主动的帮助大清,来对抗俄国、日本这种利人土地的国家的,这就是“以夷制夷”。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以夷制夷”的过程当中,你要想让英国、法国这些不利人土地的国家来主动帮你,维护你的利益的话,那必须得有条件,就是你得向它主动的让利,你要不向它做某种让利的话,人家凭什么帮助你。而假如你拒绝做这个让利,有可能你损失的更多。所以在晚清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种这个通商条约,那条约在今天看起来,可能会被指责为不那么公平,不那么平等,等等,可能会有一些指责。但是假如你把我们的这种视野,放回到当时的这个环境之下,你会发现,正是在这种让利的过程当中,大清才得以保全。只不过那些东西,那些让利的行为在今天我们那种革命主义的视野之下,在这么一个观念之下,它被解读为“卖国”。那么大清它是努力试图想要融入现代世界秩序,这个不是大清能选的,融也得融,不融也得融,你要主动融入进去的话,你可能还会有一些机会,假如你拒绝融入的话,人家直接就打上门来,打上门来你的后果就会更惨。而主动融入的话,有可能你会逐渐获得一种新的发展的机会。所以这是大清它在后来一直在做的这个工作。那么一旦开始主动融入的话,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开始转型了,但这个转型的时候,对大清来说就面临着几个问题,很复杂的问题。
那么你为什么要转型呢?是因为你挨揍了,你被西方给一顿胖揍。挨揍之后,我想要不再挨揍,那么我就得先得够从国家内部把各种资源更加有效率的
动员起来,提升动员效率它需要靠几点。一个是你内部的这种官僚体系、
财政体系的改革。另一方面,你要从民间更多的进行资源的汲取。但是民无信不利,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对传统的这个文化而言,它是拒绝你中央从民间过多的进行资源汲取的。但是在面对一个如此之恶劣的外部安全局势的情况之下,你仍然坚守这些东西,会使得你的转型彻底没法玩,所以你就必须得另找到一套理念,你使得自己从民间更多的进行资源汲取这个工作获得一个正当性。既然传统文化没有,很可能我就得从外面来寻找,外面西方国家给提供现成的,什么?就是民族主义。西方国家在近代以来,就是通过民族主义一个一个的国家,它全都被,用一套全新的理念,把这些国家给整合起来,然后它们都变得效率很高。那么对大清来说,也许用民族主义是完成自己的重新整合转型很重要的一个办法。
但是,新的麻烦又来了,民族主义它有一个前提,前提是什么?民族主义的前提,它假设这个国家内部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nation的,都是同一个民族的。nation这个词在西方的原意,里面包含着强烈的政治意涵。它是指只要你是一个nation,你就必须得独立建立自己的国家。所以民族主义是nationalism,它假设了整个国家内部都是同一个nation,而同一个nation内部所有的人,它完全是均制化的。所谓均制化,就是说咱们俩都一样的,没啥区别。从这个民族属性上而言,没啥区别。但大清不行啊,大清大家都知道,往少了说,汉、满、蒙、回、藏五族,而这五族甭管是z-教、信仰、语言,甚至是人种什么,都有很大的区别。民族主义这个东西,它最先的西方开始出现,而在西方出现民族主义的时候,它就是用来肢解帝国的,也就意味着大清假如用民族主义,来重塑自己的正当性的话,它有可能直接导致边疆就独立出去了,国家就解体了。这个问题是大清跟日本,在近代都要转型,但是面临的约束条件完全不同。我们知道日本它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那么对他们而言,用民族主义,我这国家内部是均制化的,都是大和民族的,一把民族主义,把整个国家内部人都给整合起来,转型一下子成了。但是对这个大清来说,假如你用了民族主义,边疆马上就说我也是个nation,我应该独立出去,你国家就解体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大清来说,它就面临几个彼此矛盾的任务。第一个任务,必须增强动员效率,而增强动员效率,你就必须得找到一种新的理念,来重新告诉自己,我是谁。那么我又要保障国家的统一,然后同时我还得以某种方式承认边疆跟这个帝国的中心地区,它的某种对等的身份。因为假如你不肯承认的话,有人肯承认,比如英国,比如俄国,比如日本。大清的末年,以及在民国的时候,满、蒙、回、藏这些地方,在这个俄国、日本、英国等等,在它们的策动之下,这些地儿陆陆续续的,都进入到了事实的独立状态。增强动员效率就得用民族主义,可是民族主义又导致了国家解体,你又得保证国家的统一,同时你还得承认边疆的这种主体身份。而这几个任务是彼此矛盾的。清朝末年它转型,始终是左支右绌,它的政策不得其法,没有办法连贯下来。民间它最后不接受了,既然你,你说你要带领我们转型,你说你有这个,你有统治正当性,但是最后你啥都做不到,那拉倒吧,你换个人吧,你甭跟这玩了,于是革命就来了。
(二)民国时期的“民族主义的革命外交”
古典帝国的时候,根本就无所谓外交,因为我们不知道,在我们之外还有世界。从这个没有外交的时候,到了有外交的时候,就是这种“以夷制夷”,而所谓的“以夷制夷”,实际上是大清它努力的融入现代条约体系,现代世界秩序的一个努力。最终它的转型失败了。失败之后,中国的转型就走上另一条路,就是试图用革命来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一问题。那么用革命来解决中国内部问题的时候,相应它也一定会伴随着我们对于世界秩序理解的一个变化,这就进入到了革命外交。而革命外交里面,就包含了中国对于现代世界的秩序的拒斥,或者说对于现代世界秩序的抗拒这么一个转向。
那么在这里有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台湾有个学者叫做唐启华,他写了一本书,叫做《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这本书里边就谈到了北洋政府,它是如何通过修约的方式,让中国来在国际秩序当中,获得一个更有利的地位,以及让中国更加有效的融入到国际体系当中的。北洋政府是做了这么一个努力,这跟大清在晚清末年的那些努力,是有个继承关系。
但是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整个这个事儿就彻底变过来了,变成了革命外交。革命外交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在内政层面认为,过去的做法都是 ……(未完,全文共21718字,当前仅显示3906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干部学习讲稿:对现代中国外交哲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