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民情日记
“第一书记”民情日记
**县 **镇 **村“第一书记”
一、“第一书记”小传
***,男,汉族,**年9月出生于**县**镇,本科(成人学历),2013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2009年12月-2014年3月在***镇人民政府工作;2014年3月-2017年3月在******局工作),2017年3月因工作需要选派担任**县**镇**村“第一书记”。
二、民情日记
植根泥土不忘初心
2017年10月27日 晴
第一幕
景 ——**镇**村村委会内,早上
人物——驻村工作队成员、镇包片领导包村干部、村民代表、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和老党员老模范等“大家都静一静,下面有我来宣布一下今天会议的议题,出席今天会议的有……”。看到参会人员已到齐,村支部书记****同志迫不及待地说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年-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62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可支配收入4674元,主要以劳务输转和经商为主要收入来源。全村有党员43名。2014年经过入户调查,群众评议,确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3户577人。
驻村后,在村两委干部的帮助下,针对**村致贫原因及面临的发展瓶颈和问题,我通过入户走访、发放民意调查表、开会座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对村情进行了
调研,形成了一些粗浅的个人看法。不足之处,敬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中国人的口头禅。所谓的五千年,主要是指中国的文化。也就是说“文化”必须有“土壤”才能产生,而这个土壤,对中国来说,就是农耕。在中国历史上,农耕生产依赖土地。民以食为天。千百年来,不管人类如何煞费心机地奔向“现代化”,但时至今日,总归没有摆脱必须依赖食物才能生存的事实。中华民族创造世界上最灿烂的农业文明,并从农业文明之根上生长出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然而,短短几十年的“现代化”之后,还有多少人认为中国是农业文明国家?提到中华文明,还有多少人想到农业,想到土地?
以往进行本地区致贫原因分析,千篇一律基本上都是恶
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偏僻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恶劣的气候条件,较差的土质和水质。固然,这是本地区发展的硬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样,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生态条件基础上,除去从事经商务工的人群不论,部分人却利用这片土地从事种养殖业率先实现了脱贫致富,这是为什么呢?可见,直面现实、分析原因、探索对策才是现阶段工作的关键所在!
在这里我不是宣扬“重农轻商”的思想,也不是妄论务工经商无益于脱贫致富。但纵观从事务工经商实现脱贫致富的极少数人群,魄力、胆识、智慧、机遇、资金、身体状况、人际交往能力等因素,不可或缺。另外,务工经商所创造的财富,大部分都消费在了那些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用于本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少之又少。那么
相对于本村大多数贫困农户而言,是否人人都能具备以上全部或部分因素,享受到由此而带来的利益,从而实现脱贫致富?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此,让那些不具备以上因素,且因残因病、年老体迈、家庭原因等原因无法从事务工经商的农户实现脱贫致富,只能靠我们的根本,靠我们的命脉:土地!
通过实地入户走访,每当我提出利用土地就近发展种养殖业实现脱贫增收的路径时,几乎没有一个农户是赞成的。原因在于初级农产品市场价格低迷;本村人均耕地面积少,传统生产方式下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效益低下,入不敷出,维持不了日常生计,还不如将土地撂荒,外出谋生。因此,如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发掘区域优势,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解决本村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致富带头人在脱贫攻坚中的致富带富作用,整合优化农户手中拥有的土地、资金、劳力、技术、经济信息等生产要素,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建立起“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分配方式。村里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农户以拥有的生产要素入股,共同组建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户分散经营。
合作社利用政策优势,集体智慧和力量,规避农户无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思路不明及分散经营条件下,规模小、实力弱、融资困难、交易成本高、效率低、农户获取市场信息和抵御风险能力低 ……(未完,全文共2766字,当前仅显示1758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驻村第一书记民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