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我国粮食安全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1949-1978)
(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解决粮食匮乏问题
(二)完成反封建的土地改革,扩大耕地面积和兴修水利
(三)利用关键技术和农业合作化,恢复和增加粮食产量
(四)奠定粮食制度基础,着力解决粮食供需问题
(五)开展粮食调运和生产互助运动,有效应对灾荒
二、我国粮食安全思想的探索发展时期(1978-2012)
(一)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二)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三)保护耕地和加强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
三、我国粮食安全思想的全面完善时期(2012年至今)
(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二)严格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四)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
市直机关工委关于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主题宣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粮食安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安全根基,更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思想经历了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改善粮食状况作出了艰苦创业、自立更生的成功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谱写了光辉的一页。_总书记强调,“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党的
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对从种粮农民收益保障、主产区利益补偿、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粮食和食物节约等方面,对健全保障粮食安全的_机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新时期深化粮食行业改革、完善粮食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指明了方向。
2024年10月14日至20日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主题是“强法治保供给护粮安”。下面,按照会议安排,我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思想发展的历程作主题宣讲。
说得不对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一、我国粮食安全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1949-1978)
(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解决粮食匮乏问题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在长期的剥削压迫、战争破坏以及自然灾害的打击下,农业经济受到严重损害,
农村千疮百孔,新中国的粮食供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家粮食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政治条件。党和国家把抓好粮食生产工作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根本,提出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思想论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致力于恢复和增加粮食产量。为了稳定市场,保证国家各项任务计划的顺利完成,_主张,国家要以努力发展粮食生产和节省粮食消耗为前提,使大多数商品粮食归国家所有,强调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要搞好夏季、秋季的田间管理,秋收要力争多打粮食”。_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了完成土地改革的重要价值,强调“我们实行减租减息、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就会拥护我们”。农民是粮食与原材料的供应方,也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工业产品,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持久战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主要是因为党和国家对农民的方针是正确的。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依赖性很强。在各个历史时期,结合实际实行了各不相同的土改政策,还实行了以公粮征收和粮食收购为主的经济政策。
对于农业科学技术和合作化,_十分重视,并强调农业过关要靠科学,以合作化为基础,依赖于化学肥料、拖拉机、农药及种子等。_认为,大规模、有计划地粮食生产的需要,同分散、自耕的小农经济以及不发达的农业技术存在本质上的冲突。他指出,大力发展农业合作化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先将个人所有权向集体所有制逐渐转变,最终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解决这两对冲突的另一关键举措是农业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的革新及应用对农业增产极为重要。为了有效地领导农民
……(新文秘网http://www.wm114.cn省略195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换积分(积分可提现)
注册 登陆 用订单找账号 ,现在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相比,一部分种子退化了,现在的条件不如过去。而良种始终是粮食增产的主导因素,比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高产优质小麦、大豆、薯类等作物的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
1960年7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早稻田中发现了特异稻株。1962年,他将该稻株所产种子进行培育,培育的后代发生分离现象而认其为天然杂交稻株,从而萌生出研究杂交水稻、增产粮食、以救民饥的想法。自此,袁隆平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的艰辛历程。1972年10月,《关于当前种子工作的报告》为指明了未来的种子工作的具体方向和改进意见。今后种子工作以自主繁殖、自主选择、自留自用和适当调剂为方针,以县为单位,建立种子繁育示范基地,在合作社建立种子队伍,在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建立种子基地,并进行群众选种,以有步骤地建立和完善育种体系,“农业科研单位应把培育新的品种作为主要任务”。良种化的发展改进了农作物的品质,大大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
第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_认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只有机械化才能大幅度提升粮食生产效率。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为了提高粮食生产力,开始改良农具,推广新式农具。党和国家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如1950年,党和国家制定了农具工作的具体方针政策,那就是要以帮助百姓恢复和增补原来的乡村农具作为工作的中心,并且着重于把这些工具集中起来,有重点地对新型农具进行示范推广。国家在推广新农具的地区还成立了使用新农具的技术训练班。在农具的设计上,在各地区建立区域试验站,就地调查有关农具情况,并根据需要,由各设计机关设计新农具,分发各试验站作检定比较试验。在肯定其使用价值后,再作小规模的示范推广,新式农具成为了新的生产力的主要标志。1958年,全国各地的农民创造了提水工具、运输工具和农产品加工工具等各式各样的农具,使延续了数千年的原始的手工劳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这是农村中伟大的技术革命的萌芽,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959年3月,粮食部下达《关于1959年粮食仓储工作任务的指示》,指示中提到要大搞技术革新,在粮仓机具方面,要“大搞粮仓机械,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在所有主要仓储作业环节上,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1965年8月,国家对农具设计工作的改进作出了相关规定:“积极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结构、新材料,有计划有重点地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1966年2月,_提出,各省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在二十五年内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恢复农业生产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例如王国藩公社在1959年生产的结果是五业齐跃进,全面大丰收,原因是该公社从1958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并积极开展了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建设”。
第三,化学化,施用化肥、农药以提高粮食产量。新型肥料、新型农药和新材料技术是粮食持续安全增产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化肥无法满足需求,各地除大力提高化肥产量外,十分重视通过土法来生产肥料。1959年6月,粮食部党组、化工部党组联合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综合利用稻壳情况的报告,指出稻壳中含有农药的成分,“稻壳含有10%以上的多缩戊糖,经过水解,可以取得5-8%的糠醛。而糠醛是医药、塑料、合成纤维,农药等重要原料。稻壳中含有的物质经过加工可以产生甲醇、丙酮、醋酸和酚油,这些物质可以作为溶剂和工业原料,用于农药,医药、塑料、油漆、染料等工业。”
中共中央《关于肥料问题的指示》中指出,农家化肥、造肥才是最主要的肥料来源,农家积肥造肥的力度绝对不能有所松懈。有机肥料包括人、动物的排泄物、绿色的肥料、河流的泥浆、池塘的泥浆等,化学肥料是无机肥料。国内外实践证明,无机肥料与有机肥料搭配使用能够防止土壤变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1959年,_在《党内通信》中提出了使用机器生产化学肥料的必要性和逐年增加化肥用量的重要性。化肥、农药分配_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要进行改革。1970年3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了“统一计划,差额调拨,超产留用,一年一定”的化肥、农药的分配方法。大部分的化肥、农药产品的分配权由地方掌握,进口化肥则继续采取全国统一分配的方式。施用化肥、农药为保证农作物增产,主要是粮食增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四,采取互助合作的方式,提高粮食产量,发展农业生产。中国的传统农业是以家庭为基础的个体经营模式,虽然更适合农户自身的发展,但其生产效率却很低,无法充分发挥农户的互助功能。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以老区农民的互助合作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农民开展互助合作。1949年10月至1953年,国家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由于全党对农业互助合作的重视,农民的互助合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55年11月底的统计,全国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经达到4940多万户,比1954年的229.7万户增加了21倍多,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0%以上”。
一九五六年,中国的农业合作化已基本完成,“根据今年六月的统计,全国一亿二千万农户中,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已经有一亿一千万户,占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一点七”。通过把农民组织在一起,使他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农村的生产力。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以后,由于“共产风”和平均主义的影响,引起了农民的不满,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隐瞒财产和私吞的现象。为此,全党和全国上下都在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法。_提出,人民公社应当采取权力下放的方式,以队的核算为基础,实行三级管理和核算。1962年2月,农村人民公社采取以生产队,也就是以前的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自从实行了六十条以后,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地方再次掀起了一股生产高潮。
(四)奠定粮食制度基础,着力解决粮食供需问题
新中国成立伊始的粮食工作就是一场粮食战争。在粮食制度建立方面,党和国家认为,制订公粮征收、粮食统购统销和粮食储备制度是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事实证明,通过以上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效缓解了粮食供需尖锐问题,从而为国家建设的需要奠定了重要基础,为新中国成立初期_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思想的另一重要体现。
第一,集中力量解决粮食供求矛盾。国家对公粮的征收十分重视。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对公粮的征收一直是国家税收的主体,公粮收入仍占第一位,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为百分之四十以上。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公粮征收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困难阻碍。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许多新解放区都进行了极为艰难的征粮工作。人民群众对粮食征收、赋税等方面的认识仍有一定的误区与偏差。有许多农民不向地主交租金,地主也不敢收他们的租金。有的地主把所有收来的粮食全部交给了公粮但是仍然不够。各地的征粮虽然是有累进率的,但因征粮的任务很重,而征粮的范围又很小,所以并没有实行累进率。有的地方,为按期完成征粮指标,不惜以强制手段,不顾人民疾苦,一味地加大征粮力度;有的地方,土匪和反革命分子公然地或秘密地进行着破坏,大量屠杀收粮人员;有的地方,不顾实际,仅凭阶级估产,给地主造成很大的负担,有时甚至要出人命。再加上前期工作中的某些弊端,许多地方征募的粮食无法按时入仓。这些都对政府的征粮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奠定粮食制度基础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措施。为了顺利完成公粮征收工作,党结合国家的具体实际作出了严格的制度规定。1950年3月,陈云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收上来的公粮,除地方附加粮外,全部都由中央政府的
财政部统一调配。这加强了公粮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在粮食供应方面,基本上做到军队走到那里,粮食即可送到那里。这些对于统一国家财政收支和物资调度都有重要意义。在打击投机活动中,各地根据中共中央和政务院的统一部署,首先加强了公粮征收工作。公粮征收是以农业税的形式纳入国库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统一规定征收国家公粮的税则和税率。
在征粮工作初期,由各级领导带头,深入农村,做大量的宣传工作,讲明征粮的政策、标准和方法。1952年,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公粮和贸易粮的统一调度工作,并得到了各级党委保证。如果由于统一调配而引起的供给不平衡、价格波动等问题,则由中央政府统一处理。
第二,实行国家统一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对于计划经济的确立、缓解粮食供给紧张局面和实现社会主义的转型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行粮食统购,是为了保证全国城乡人民都有一口饭吃,保证国家按照总路线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1953年,为了减轻对农民的赋税负担,国家曾经尝试在_市场上买下农民的余粮,但最终发现,从市场上购买是行不通的。结果是粮食的供给出现了短缺,粮食供销矛盾开始尖锐化。1953年10月,陈云在全国粮食会议上以《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为题发表了
讲话。
陈云认为,征购工作是一个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这个工作非常棘手,其困难程度甚至超过了与资本家打交道。要搞好这个工作,不仅要在经济上下大功夫,还要在政治上做大做强。
一九五五年三月,党和国家对造成农村形势紧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有的地方的互助合作的工作措施不够合理,农村物资供给工作存在缺陷等等。其中最大原因是农民对统购统销政策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粮食增产对自己来说不会有什么益处,他们也就不想增加了。他们认为生产多了,国家就买了,于己无益,而且买的钱多了,留下的钱又少了,不够用。还有人抱怨,说政府销售的东西很多都在城市,而农村是紧的。所以农民的意见很大,“就不再热心增产”。中国共产党为了改善这一方针和稳定农民的生产情绪,提出并实行了“定产、定购、定销”的新方针,立即部署了粮食购销工作。也就是说,在每一年的耕作开始之前,以乡为单位,把整个乡镇的计划产量都制定出来,然后把国家对这个地区的收购和销售数量公布给他们,这样农民就可以知道他们需要生产的数量,国家收购和自己留用的数量以及“缺粮户供应多少”。在一九五五年春夏交替之际,经过对各乡镇的“三定”政策的推行,农村的紧张局面得到了缓解。
第三,为支持经济建设和提高备战能力,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储备。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建立了政府粮食 ……(未完,全文共23094字,当前仅显示5494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市直机关工委关于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主题宣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