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经典案例与解析
案例一: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10月20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号召,要把三民主义之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继《民报》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外各地遍设宣传机关,出版书报杂志。据统计,1905年至1907年革命派主办的报纸、杂志达60余种,其它革命出版物“无虑百数十种”。这些刊物都在不同程度上阐述了同盟会的革命主张。
对此,康、梁等人十分恐惧,公然宣称“今者我党与政府死战,犹是第二义,与革党死战,乃是第一义。”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阵地,连续发表文章,抨击同盟会政纲。随之,革命派也组织有力的回击。这样,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双方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辛亥革命网:《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
[解析]
1905年至1907年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63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2)要不要_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只能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直接推行民主制度。
(3)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3、“两条道路”与“三方角力”
革命派一面要发动武装_清朝的战斗,一面要从政治路线上同保皇的改良派作斗争;反过来,保皇的改良派一面要花很大的气力对付革命派,另一面为了保皇立宪,仍要同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争夺;同样,清朝政府也是在两面的格斗中挣扎。在这个两条道路(革命与改良)和三方(革命,改良,朝廷)角逐的形势下,革命既是那时的趋势,革命派也就成为时代的主角。而保皇的改良派既然同慈禧太后顽固派还在继续较量,也还存在着立宪的微弱前景,这就使他们作为新派人物的颜色并没有完全脱落,还有些号召力,特别是对那些从封建营垒中渐次苏醒过来而又害怕革命的人们。所以清朝政府仍把康有为、梁启超同孙文一起列为“诸逆”,要它的驻外使节认真访拿。(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3-44页)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发展的主流是由爱国而革命,即由抵抗外国侵略要求祖国富强而必须_满清政府,是为了国家的独立、_、富强而革命,这与洛克、卢梭等人强调个人的_、平等、独立、人权,为这些东西而斗争而革命,并不完全相同。国家的独立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主题。孙中山认为:“外国革命是由争_而起,奋斗了两三百年,生出了大风潮,才得到_,才得到民权。……民族主义就是为国家争_,但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_。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上去。个人不可太过_,国家要得到完全_,到了国家能够行动_,中国便是强盛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_。”(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18-319页)
案例二: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辛亥革命是中国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_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给人们带来了 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促使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然而,拥有强大_的袁世凯很快就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北洋军阀__,开始了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随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得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旧民主主义革命就此终结。对此,人们常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甚至还有人认为,关于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的概括也是矛盾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呢?
[解析]
所谓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其实是对胡绳观点的误读。他在其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提出:“如果脱离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全过程来观察问题,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作不过是一朵 ……(未完,全文共3537字,当前仅显示1787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