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要切实增强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要深刻认识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要充分了解我市复杂的水情水势
二要科学把握今年防汛防旱总体形势
三要深入查摆我市防汛工作薄弱环节
三要切实把培训成果转化为防汛抗旱的实际行动
一要抓好隐患排查整改
二要抓好城区防洪排涝
三要抓好人员物资储备
四要抓好汛期应急值守
……
在2024年全市县乡级防汛指挥长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
同志们:
当前我市已经进入主汛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在此关键时刻举办全市县乡级防汛指挥长专题培训班,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培训指导,帮助大家进一步提高市、县(区)、镇(街道)三级防汛工作的组织决策和应急处置水平。
这次培训班得到省水利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们邀请了省市有关专家,就淮河流域水系及洪涝水调度、巡堤查险及险情处置、城市内涝成因及应对处置等课题为大家进行专题辅导。希望大家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讲、深刻领会,不断提高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本次培训既是防汛抗旱业务培训会,也是防汛抗旱工作的部署会,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几点意见:
一要切实增强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防汛抗旱是“国之大者”,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_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
……(新文秘网http://www.wm114.cn省略62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换积分(积分可提现)
注册 登陆 用订单找账号 度汛、万无一失。一要充分了解我市复杂的水情水势。淮安因水而兴,也深受水旱困扰,淮安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抗争的历史。特殊的地域特点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淮安是一个洪涝旱和台风灾害多发易发的地区。我市地处淮河流域下游,境内共有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河等10条流域性河道堤防902公里,有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里下河等众多湖泊湖荡,地势平坦、水系复杂,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要承接淮河上中游15.8万平方公里洪水下泄入江入海任务,全市有80%的国土面积处于设计洪水线以下,是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做好防汛工作已成为我们每年都必须严阵以待的重大任务,是各地各部门必须尽心尽力履行好的重大职责。二要科学把握今年防汛防旱总体形势。近年来,颠覆传统认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水旱灾害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极端性、反常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从全球看,去年开始的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趋于结束,但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在次年更为显著,往往会带来剧烈的气候波动,严重水旱灾害发生的概率明显增加。从全国看,去年海河“23·7”(2023年7月23日)流域性特大洪水为1963年以来最大场次,北京、河北等地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今年刚刚入汛,江西南昌、广东韶关等地就发生突破历史记录的强对流天气和极端暴雨,我国主要江河第1号洪水发生在4月7日珠江流域北江,是自1998年有编号洪水统计以来发生最早的一次。这些都警示我们,今年的汛期汛情很可能较重。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淮河流域极端天气呈现趋多趋频趋强态势,淮河水系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5成,6至8月,我市累积降水量预计较常年偏多2~4成,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可能性较大。我们务必要增强应对极端水旱灾害的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立足最不利情况、做最万全准备,以工作措施的前瞻性、治理措施的确定性应对风险隐患的突发性、不确定性。三要深入查摆我市防汛工作薄弱环节。我市在多年防汛实践中形成了“工程为主、预防为先、调度为要、防御为重”的经验做法,成功抗御了历次洪涝旱风灾害,但是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工程防洪能力上,我市境内流域防洪工程尚未完全达标,流域性堤防险工险段较多,重点湖泊、河道、水库等重点部位洪涝风险高,低洼圩区防洪排涝标准低,行蓄洪区运用难度大。在城市排涝能力上,去年12轮强降雨暴露出部分城区防洪排涝能力不足,一些新建城区防洪评估不够充分,一些老旧城区地下管网损坏,不少道路、小区出现较重积涝,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在应急处置能力上,各级防汛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变化较多、较快,很多党政领导会面临不熟悉防汛工作的局面。与此同时,县区级特别是几个园区防办能力相对薄弱,专业干部少、防汛业务不熟练,参谋助手作用难以发挥,提不出有效的防汛应对方案。希望各地要重视专业人才引进、业务能力培训等工作,做到防汛抗旱工作内容及职责应知应会,确保关键时候参谋有效、指挥得力。
三要切实把培训成果转化为防汛抗旱的实际行动。为办好此次培训班,市防办做了充分准备,无论是课程安排,还是专家邀请,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操性。希望大家抓住这次难得的家门口加油充电机会,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特别是要把学思所悟的成果转化到下一步工作实践中 ……(未完,全文共3339字,当前仅显示1759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在2024年全市县乡级防汛指挥长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