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2、契约动机契约动机包括了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
1、剔除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35家,因为金融保险行业存在特殊性
3、由于证券市场的不健全,影响因素作用的效力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
财务管理专业学位论文
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院 系: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财务管理
届 别:2012届
摘要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盈余信息成为利益关系人关注的焦点,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进行调整和控制。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不仅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还妨碍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因此有必要抑制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
本文使用2010年我国证券市场数据,选取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为样本,以陆建桥扩展的琼斯模型来计量盈余管理程度,构建回归模型,对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通过检验发现,管理层薪酬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存在U型关系,国有股比例、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而没有证据显示股权制衡度、股权性质、监事会规模、管理层持股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盈余管理存在线性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健全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设性建议,以减少和避免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公司治理机制,盈余管理,相关性
ABSTRACT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management rights under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 the surplus of information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stakeholders , for the motivation to ma*imize their own interests , the managers through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to adjust and control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 In recent years, the 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fraud became a common occurrence , not only reduce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 but also impede the capital markets fair and equitable , it is necessary to inhibi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72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换积分(积分可提现)
注册 登陆 用订单找账号 .2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4
4.4.2.1.样本指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4
4.4.2.2相关性分析 15
4.4.2.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6
4.4.3按内容划分的盈余管理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18
4.4.3.1股权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18
4.4.3.2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19
4.4.3.3.监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20
4.4.3.4管理层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20
4.4.3.5外部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21
5.研究结论及建议 22
5.1实证研究结论 22
5.2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议 23
5.3研究不足和前景 25
参考文献 26
致谢 28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逐步迈向理性化和规范化,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财务报表成为检验和评判职业经理人经营绩效的工具,债权人、供应商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也通过会计报表对经营主体做出解读,客观上促进了我国会计制度的规范和企业管理水平的科学化发展。但是,由于起步晚、管理水平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投资者结构不健全、产权不明晰、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影响。其中公司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早在九十年代初就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涌现出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调整或控制企业财务报告,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盈余管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代理人会寻求任期内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与委托人追求的股东权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矛盾时,代理人会产生通过修饰财务报表“提高”经营业绩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另一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我国资本市场还属于弱式有效市场,管理者可以借助对报表的调整误导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的决策,获取超额收益。公司治理机制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方法、模式和制度构成的体系,包括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外部接管机制和代理权竞争机制。
公司治理机制是盈余管理的环境体系,其完善与否与会计信息质量密切相关,而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外部环境,由此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循环机制。从1998年的郑百文事件到长安汽车“预提补偿费”,再到四川长虹提取高额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的存在是不容争辩的事实,防止盈余管理的滥用除了应从政策法规上予以规范外,还要与时俱进健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研究说明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从理论上有助于加深对公司治理机制和盈余管理行为的理解,发现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在实践上可以提高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阅读的有效性,减少盲目投资,并为完善会计政策、法规提供依据。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关系之间的研究主要从股权特征、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特征、管理层特征几个方面入手,将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
Demsetz等(1985)[1]指出股权越集中,盈余管理风险越高。Katherine Schipper(1989)[2]从会计实务的角度,阐述了盈余管理行为可以利用的会计条件。此后,盈余管理问题得到了广泛研究。如Beasley(1995)[3]研究发现,会计信息质量低的公司董事会规模更大;La Porta(1998)[4]指出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因为相对集中的股权意味对投资者利益更少的保护。*ie et al(2003)[5]研究了审计委员会在抑制盈余管理方面的作用,提出保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有助于减少财务舞弊行为。
当然也有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例如,Park & Shin(2004)选取了加拿大53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发现董事会独立性与盈余管理二者并不具有显著相关性。以外部治理机制为主进行的研究则相对较少,Ball等(2000)对比了普通法国家和成文法国家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普通法国家具有更高的会计信息质量。
从这些研究成果看,国外的研究开始较早,且主要从股权集中程度、董事会独立性、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等公司结构的微观层面进行的。尽管在影响盈余管理的具体因素上存在分歧,但均证明了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1.2.2国内文献综述
从国内经验看,大多数研究者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层面入手,利用Jones模型、陆建桥模型等进行了实证分析。
就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关系而言,存在U型(张逸杰等,2006)、正相关(傅蕴英,2004)、负相关(王凤华、张晓明,2010)、无关(蔡吉甫,2007)几种观点。徐玉德(2011)从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方面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处于竞争优势的公司拥有更强的负向盈余管理动机,不仅拓展了研究的范围,还对盈余管理的方向给出了证明。
还有学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所有权性质、股票流通情况等方面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在此过程中,有研究者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并非影响盈余管理程度的核心因素的观点。李延喜、董文辰(2009)[7]从委托代理成本的角度出发,得出高委托代理成本的公司其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制约更有效的结论。孙亮、刘春(2010)就以所有权性质为背景,通过对比发现,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对其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存在显著差别。
总的说来,国内对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起步晚,而且结论不一致,这与我国特有的市场环境有关,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侧重的因素和选取的样本存在差异。
1.2.3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国外关于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方面取得了共识。一个共同的不足在于对外部治理机制的研究并不多,且涉及的变量有限,毕竟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较之内部复杂得多,而且难以进行量化。就我国自身来看,对该课题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加上证券市场的不健全,在研究过程中大都采用与国外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利用国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然后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有哪些因素?它们与盈余管理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有,又是作用的机理如何?本文致力于以上问题的研究。
1.3研究方法及
论文框架
本文主要介绍公司治理机制和盈余管理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并寻找本文切入点,明确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第二部分介绍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和手段,利用模型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衡量,作为后期分析公司治理机制影响的变量。
第三部分通过对公司治理的基础理论的阐述,分析公司治理机制中可能影响盈余管理的相关因素,筛选重要因素并进行量化。
第四部分是对样本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说明,对汇总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假设,构建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多元回归模型,验证假设,得出实证研究结论。
第五部分将结合研究结果,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改善公司治理机制、防止和减少滥用盈余管理的建议,展望本课题的研究前景。
2.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2.1盈余管理的概念
国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美国会计学家Scott(1997)在其著作《财务会计理论》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在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达到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另一学者 Schipper(1989)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通过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管理行为;可以看出,Schipper 教授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更为广泛,她没有说明控制财务报告要以合法、合规为前提,因此我们认为她的定义涵盖了了会计造假行为。Hedy和Wahlen的解释则在Schipper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管理者在编制编制财务报告的过程中,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或构造“交易”,从而误导一些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判断或影响与会计数据相关的契约结果的行为,这一观点得到了国外学者的普遍认同。国内的学者也对盈余管理做出了自己的解读:陶志勇、张卓清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灵活性使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车晨娇(2011)[9]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调节盈余,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整理资料发现,虽然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都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但国内学者大多都将二者分别开来。鉴于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在合法性、后果和参与者范围上存在显著区别,本文采用狭义的盈余管理定义,即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达 ……(未完,全文共26954字,当前仅显示4848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毕业论文: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