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司法审查情况
(一)数量逐年上升
(二)类型相对集中
(三)滥诉倾向明显
(四)败诉风险较大
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会公开
三是方式简单,对信息公开申请只是给予口头答复,未作证据保全
(二)不愿公开
(三)不能公开
三、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一)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1、观念先行
2、机制配套
3、考核监督
(二)重视政府信息公开程序
1、明确申请主体
2、完善受理程序
3、规范答复内容
(三)重视政府信息公开诉讼
1、强化证据管理
2、明确举证要求
3、建立沟通机制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运行的实证分析
——以司法审查为切入点
文/朱晓燕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8年5月1日施行至今,已近四年。实践表明,《条例》在保障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依法推进,本文以A市政府信息公开案件①司法审查情况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供实践参考。
一、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司法审查情况
《条例》实施后,政府信息公开案件成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和难点,并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
(一)数量逐年上升。《条例》施行以来,政府信息公开案件逐年增多,且增速较快。特别是201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台,进一步拓宽了受案范围,使该类案件在近期大幅增长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635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由,提起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
(四)败诉风险较大。从裁判结果看,由于部分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公开不够重视,且应诉准备不够充分,导致实际败诉率较高。以2010年、2011年为例,A市市级机关政府信息公开案件败诉率分别为32.20%和45.28%,成为所有行政案件中被告败诉率最高的类型。而且,该类案件主要涉及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重大民生领域,其中的利益关系复杂,矛盾难以调和,即使被诉行政机关最终向原告公开了信息,有的原告也坚持不撤诉,坚决要求确认违法,导致该类案件的协调撤诉率远低于平均水平。2011年,A市法院共审结一审政府信息公开案件136件,其中原告主动撤诉仅6件,撤诉率为4.41%。
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司法审查情况来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会公开。1.部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其公开政府信息的义务与职责,对公开的范围和程序不能准确把握,导致在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时无所适从,拒不答复。部分行政机关往往以“申请的信息不存在”或“申请的信息非本部门掌握”为由,拒绝对信息予以公开,更有甚者对信息公开申请不作理会。如某行政机关收到原告陈某某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后,仅是将陈某某的《信息公开申请书》及邮件详情单寄回,而没有作出任何答复。此外,在审理中也发现,因行政机关收发部门未能及时、准确地将当事人信息公开申请书分发到相关职能部门,甚至有部分信件下落不明,而导致最终未作出答复的情形。2.逾期答复。依据时间标准可将申请答复分为四种情况:当场答复、法定期限内答复(即在15个工作日内答复)、法定延长期限内答复(即30个工作日内答复)、法定期间内不能及时答复。其中,第四种情形构成时间性违法。如章某某于2010年10月13日向行政机关邮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又于2010年11月12日邮寄《催促函》。行政机关收到后未给予答复,直至章某某诉至法院,才在2011年1月10日作出答复。3.简单答复。一是程序简单,行政机关对信息公开申请未经立案、审查等环节,进行简单化处理;二是内容简单,信息公开只是告知结果,未说明理由、依据;三是方式简单,对信息公开申请只是给予口头答复,未作证据保全。如前述刘某某要求公开强拆相关政府信息案件,行政机关答辩称已通过电话通知原告自行前来查阅,已认真履行了信息公开法定职责。但因无法举证证明答复事实,导致败诉。
(二)不愿公开。部分行政机关惮于信息公开后所面临的诸多“风险”,而时常处于“公开”还是“不公开”的“两难”境地,最终权衡的结果往往是不愿意公开相关信息。1.害怕自我揭短。政府信息公开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将行政许可、行政执法工作的过程、结果资料公开,使之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由于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不一,难免在工作中存在各种瑕疵。信息公开则可能使这些短板和问题暴露出来,使其面临问责风险,导致部分行政机关不愿意公开信息。2.害怕社会舆论。在当前“全民媒体”的时代,每个社会主体都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源,而政府部门的信息,往往容易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一旦社会公众或媒体认为某方面信息应该公开而没有公开,或者对相关信息进行了不当公开,就极有可能受到舆论批评,甚至会转化为严重的社会y ……(未完,全文共5074字,当前仅显示1781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运行的实证分析——以司法审查为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