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相似假设———对原性别差异研究的再分析
①刘春梅(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摘要】学术界对性别差异研究颇多,但却有意无意忽视了性别相似,由此我们不妨提出性别相似假
设。与性别差异模型相反,性别相似假设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大多数的心理变量上是相同的。同时,过度夸大性别差异会在工作、子女养育以及男女恋爱问题方面造成不良影响。性别相似假设可以有效解决工作中女性发展机遇受限制、子女养育问题中女孩自信心的缺乏以及男女恋爱问题中两性沟通有障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性别;性别差异;相似假设;差异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2)06-0110-04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坚持男性和女性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如《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就重点讲述了男女的差异性。国外关于性别差异的元分析(元分析是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它将人们对同一问题的各种研究结果搜集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文章大致归为六个方面:认知变量(如能力);言语或非言语交流;社会或人格变量(如领导力);心理健康(如自尊);运动行为(如投掷的距离);不同性质的结构(如精神因素)。然而分析这些文章的数据,却发现:所谓的“差异”大多在中等强度范围(0.36<d<0.65,其中d表示性别差异),很少一些是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911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析可以强有力地识别性别差异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这些所谓的差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波动或消失。男女在数学表现方面的性别差异在儿童时期很小,甚至没有差异;男性在复杂数学问题上表现更好些,而女性在低水平的数学问题上表现好些。男性在数学表现方面的优势始于青春期。因此,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大小随着年龄的改变而改变。国内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幼儿智力几乎没有差别,即使偶尔有差异,也是女幼儿比男幼儿智力活动好。我国多数心理学者认为:男女智力差异的发展变化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在自尊方面的性别差异从儿童时期到青春期逐渐增大。从成年期直到老年,性别差异很小。Whitley(1997)对电脑自我效能感的年龄趋势进行分析得出,语法学校学生样本d=0.09,高中生样本d=0.66,可见性别差异的大小随年龄波动[3]。
二、性别相似假设成立的深究———测量
场景导致性别差异模型的建构性别研究人员一直以来都强调心理性别差异建立、消除甚至转变的所处环境的重要性。测量场景会对很多层面造成影响,如考试中的书面指导语、参与者之间或参与者和实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Lightdale和Prentice在1994年通过一个重要的实验表明在建立或消除其他研究者声称的男女在攻击性方面的巨大性别差异过程中,性别角色认同和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性。Lightdale他们使用了个人认同解除技术,创立了一个没有性别角色认同影响的测试环境。该研究的参与者都是大学生,其中一半被分到强调个人认同的环境中。在该环境中,他们被要求靠研究者而坐,每个人都带有名牌,以便互相认识,而且互相问答关于各自个人的问题;另一半则被分到个人认同解除环境下,参与者远离研究者而坐,没有带名牌,而且仅被要求等在那里。所有参与者均被告知,该实验仅需要一半参与者的信息且行为将被监控,而另一半参与者仍然被保持为不知道身份的匿名者。然后参与者一起参与一个互动性视频游戏,在游戏中,他们首先扮演防守方,防守别人的进攻,然后扮演进攻方,投炸弹攻击别人。而他们所扔炸弹的数量则代表着其攻击行为的测量值。研究结果表明,在强调个人认同的环境中,男性(M=31.1)比女性(M=26.8)明显扔了更多的炸弹。然而,在个人认同解除环境中,则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反而女性(M=41.1)比男性(M=36.8)扔了更多的炸弹[4]。总之,当性别分工规范被消除时,男女在攻击性方面的明显性别差异就没有了。
Steele和Aronson的关于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刻板印象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的著作也提供了相似的认知领域证据。尽管他们的实验原本是研究关于美国黑人以及对他们的刻板印象———他们智力相对较低,但这一理论被迅速地应用到研究性别差异和对男女性别差异的刻板印象———女孩和妇女数学不好。在一项实验中,具有相同数学学习前测成绩的男性和女性大学生参与了一项测试。在第一种实验条件下,参与者被告知,过去的数学测试存在性别差异;而在第二种实验条件下,他们被告知过去的数据测试男性和女性在数学成绩方面等同。在第二种实验条件下,该实验结果表明没有性别差异存在。而在第一种实验条件下,参与者对性别差异有预期,因此结果是:与男性相比,女性表现不佳[5]。所以我们通过这种简单的测试环境操控就可以产生或消除男女性数学成绩方面的性别差异。
元分析家们已经证明了性别差异研究中测试场景的重要性。最早的研究之一是Eagly和Crowley,对男女在帮助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他们认为,某些种类的帮助行为是男性角色的一部分:体现英雄主义或骑士风度的帮助行为。而其他类型帮助行为则是女性角色的一部分:体现慈爱和关怀的帮助行为。英雄主义的帮助行为使自己涉及到危险。而围观者的在场,都会促进英雄主义或骑士风度的帮助行为。
而女性的慈爱和关怀的帮助行为往往发生在私下境况,往往没有围观者。所有研究的平均值表明,男性的帮助行为要多于女性(d=0.34)。然而,当研究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围观者并且被试意识到这一点时,d=0.74;二是没有人围观时,d=-0.02。此外,还与性别差异的程度和帮助行为发生的场景中的危险程度高度相关。场景越危险,性别差异程度越大,男性帮助行为比女性帮助行为越高[6]。总之,在帮助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可以很大或接近零,取决于测量帮助行为时的社会场景。研究还发现,性别差异的模式和社会角色理论相一致。
Anderson和Leaper对男女性谈话打断方面的性别差异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场景影响效应结论。通常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打断女性谈话的行为远远多于女性打断男性的行为。
然而,他们在对所有的研究进行平均后,Anderson和Leaper发现了其效应量很小:d=0.15。对于侵入性谈话打断(不包括反 ……(未完,全文共7282字,当前仅显示2557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毕业论文:性别相似假设———对原性别差异研究的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