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产业扶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空心化”导致产业扶持困难
二是产业扶持缺乏科学研究
三是区域性粮食自给率下降
四是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二)易地搬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搬迁前“群众心理的天平在摇摆”
三是搬迁给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四是搬迁后群众的经济负担重
(三)教育扶持存在的问题
一是集中办学后遗症解决困难
二是教育支出压力仍然高
三是贫困学子就业困难
(四)低保兜底存在的问题
一是贫困人口享受低保的比例低、低保与扶贫有效衔接不足
二是低保受社会资本的影响较大
三是低保助养了一些懒汉
四是低保在一些村庄成为轮流享受的国家福利
五是低保在一些村庄成为产业探索风险全
1、加强产业扶持机制创新
一是加强“空心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加强产业挟持的科学研究和引导
三是加强特色粮食种植扶持力度
四是建立产业探索风险补偿制度
2、创新易地搬迁模式
一是探索跨行政区搬迁机制
三是配套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四是建立农村贫困家庭社会保障房制度
3、加强教育帮挟机制创新
一是适当恢复部分教学点
二是实施学校供餐能力标准化建设项目
三是建立教育托管制度
四是加大社会帮扶整合力度
五是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扶贫机制
4、完善低保实施机制
一是加强低保与扶贫有效衔接制度建设
二是完善低保对象进入与退出机制
三是建……
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五个一批”工程是新时期中央精准扶贫战略的核心,但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局限:一方面,全省25个边境县有16个是贫困县,部分贫困人口还担负着“守土卫边”的任务,不能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另一方面,虽然##是生态大省,但承担着生态建设任务的村庄毕竟是少数,生态补偿覆盖面较窄。问题还不止于此,生产扶持、易地搬迁、教育帮扶、低保兜底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五个一批”工程应有的效应。##实践在西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需要引起重视,否则,“五个一批”工程应有的效率将大大降低。
“五个一批”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扶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空心化”导致产业扶持困难。##
农村以乡外打工劳动力计算的“空心化率”仅达到22%,但部分贫困村“空心化”率达到60%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老年人。老年人对各种特色产业和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低,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加之物质资本匮乏,怕失败、失败不起成为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此外,“空心化”严重已导致部分村庄无路、耕地抛荒,笔者调查的剑川县马登镇玉龙村因年轻人外出打工,l5%的耕地因为没有路而抛荒;“空心化”导致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困难,以梯田和水稻文化享誉世界的元阳县部分农户因无劳动力而改种玉米、杉木等。
二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900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困户能够获得最高6万元的补助,人口较少民族能够获得最高8万元的补助。每户建房资金最少花费11万~l2万,住房面积稍大一点的,达到20万以上。贫困户自己至少需要筹集6万元以上的资金,大部分资金通过贷款获得;部分资金通过民间借贷获得,年利息达到l0%以上。易地搬迁后,搬迁户背负着政府6年贴息、最长还款期20年的
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资金,还款压力大;同时,从债务角度讲,变得更加贫困。
(三)教育扶持存在的问题
一是集中办学后遗症解决困难。集中办学后,原来就近上学的孩子要到村委会去上学,最远的到乡镇去上学。笔者调查的一个贫困村,到村委会上学要走20公里山路。这使雨季山区学生上学困难,漫长的上学路也使路上安全问题时有发生。2015年7月有一名小学3年级的学生失踪,到2015年12月仍然没有找到。同时,陪读、寄读现象普遍。由于学生数量不足,学校集中供餐设施不达标、成本高、安全责任压力大等原因,部分学校有寄宿条件但不供午餐、晚餐。因此,山区、半山区寄读、陪读现象普遍。宁蒗县拉柏乡拖甸村有一户贫困户所在自然村离村委会10多公里,夫妻二人轮流到村委会所在的小学附近租房照顾孩子;另一户农户有两个孩子在翠玉乡上学,大女儿初中,小女儿幼儿园,外公外婆在那儿租房子照顾。
二是教育支出压力仍然高。从高中开始,学生生活费较高,到了高等教育,学费、生活费更高,家庭经济负担较重。目前一名普通高中生月均生活费不低于500元,一年不低于5000,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一年5000元以上的生活费成为沉重的负担。虽然##提出给予高中生每人每年onnn元的生活补助,那剩下的2000多元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仍然是一个大数目,更何况还有交通等费用。笔者调查的保山市施甸县一个贫困自然村,全村45户近几年只有1名初中毕业生考上高中,但因家里贫困不愿意去上高中。后来在村干部再三
动员下,才去上高中。而上学路上的交通费也是贫困家庭不小的负担,宁蒗县拉柏乡没有高中,要到永宁乡去上高中,一个月的交通往返费就是100元,一年下来也要1000多元。独龙江乡也没有高中,到县城上高中往返一次需要100多元,每月往返一次,一年的交通费用就达到1000多元。
三是贫困学子就业困难。贫困家庭社会资本匮乏、少数民族毕业生语言障碍等问题的存在,使贫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稳定就业较困难。宁蒗县拖甸村共有50名大学毕业生,35人没有稳定就业。个别女大学生毕业后回家
结婚生下两个孩子,已没有可能再实现稳定就业,且贫困状况比其他村民更严峻。独龙族大中专毕业生语言障碍更大,就业更困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导致“读书无用论”在村内传播,影响教育帮扶政策的推行。同时,也反映了重教育而不重视就业帮挟的教育帮扶模式无法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还可能加剧贫困。
(四)低保兜底存在的问题
一是贫困人口享受低保的比例低、低保与扶贫有效衔接不足。在##574万贫困人口中,享受低保的人数约占贫困人口的22%、126.28万人,享受低保的贫困人口比例低,低保兜底效率难以发挥。更严重的是,部分村庄在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时,明确指出,享受低保就不能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二是低保受社会资本的影响较大。调查发现,与村干部关系越紧密的村民获得低保的可能性越大。在村级换届选举中,“吃低保”也成了竞选者拉票的重要手段。笔者调查的两户贫困户,父亲72岁,母亲64岁,已完全丧失劳动力多年,但至今没有享受过低保。另一户贫困户男户主2014年因脑出血已丧失劳动能力,但至今也没有吃上低保;相反,村里能干活、挣钱多的却吃着低保。
三是低保助养了一些懒汉。少数享受低保的人将其当作一种荣耀,并在村内炫耀,认为是国家发的工资。有劳动能力,不干活,让低保偏离了兜底的初衷,还助养了一些懒汉。村干部将他们调出低保,他们会到乡(镇)、县民政部门去上访,最后不得不继续养着这些懒汉。
四是低保在一些村庄成为轮流享受的国家福利。在##一些少数民族村庄,村民轮流享受低保,低保成为国家和政府给予的集体福利。这种看似公平的轮流吃低保,实则不公平,致使真正贫困的人无法完全享受低保,没有发挥出兜底作用。
五是低保在一些村庄成为产业探索风险全。在一些贫困村,全家吃低保成为乡村干部动员村民开展新兴产业探索的风险保障金。笔者调查的一个贫困村,乡村干部以全家吃低保来动员农户种植烤烟。因此,被村民认为全村45户人家中生活最好过的5户中,有两户全部享受低保。而笔者走访的一户烤烟收入达到6万元的农户,全家6人全部享受低保。
完善“五个一批”推进机制的建议
1、加强产业扶持机制创新。
一是加强“空心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贫困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及贫困户提供产前种籽购买、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农产 ……(未完,全文共5000字,当前仅显示2525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