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观点
2、民为邦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为政以德在_方面,为政以德尤为突出
4、革故鼎新革故鼎新是中国古代变革新思想的深刻诠释
5、任人唯贤人才在_理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7、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8、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是要以宽厚的道德包容万物
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
……
市委文明办关于学习贯彻_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专题宣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国际上,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日益紧密。不同文化异彩纷呈,而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之后,_总书记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以“四个共同倡导”的核心理念加强全球文明的交流、共建,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在国内,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就需要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巨大提升和突破,以齐头并进之势实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平衡发展。党的二十大还强调了“两个结合”的重要理论,将传统文化的继承在新时代提升到了重要的高度,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促进文化机制改革,积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中展现中国精神,不断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深入学习贯彻_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主题,作主题分享交流。
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观点
_总书记梳理了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时期,从先秦子学到宋明理学,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而悠久的发展过程,产生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文化学说,在2022年《复兴文库》的序言中再次被重新诠释。这些观点曾盛极一时,在现在社会也并未被埋没,而是在时代潮流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1、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政治理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家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政治理想,在此基础上,孔子憧憬天下大同的美好未来。天下为公体现的是一种先义后利、大公无私甚至公而忘私的良好品质,来达到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平等和谐的美好生活状态。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就描绘了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构建了一幅人人平等、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当时人们在东晋王朝腐败、连年战乱的社会背景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_主义时期,孙中山以儒家的天下大同思想为源头,融入了社会主义理想和西方资产阶级的_主义思想,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国家由人民所共有,国家事务人民一起治理,国家利益人民共享,这是近代以来争取人_权的探索。孙中山力图通过三_义来实现人民平等社会进步,虽然在当时社会并没有一直执行下去,但是对后世争取人人平等的奋斗目标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天下为公的思想深刻影响着_总书记的执政。在国内,_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忘初心,不断完善_集中
……(新文秘网http://www.wm114.cn省略1660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换积分(积分可提现)
注册 登陆 用订单找账号 本方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依法_和以德_相结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_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依法_和以德_相结合”1。不将法律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在法律之外兼顾情感。这是党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关系的重大创新。_总书记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律是成文的体系,以其强制性规定了人们的行为是否可行;道德是内在的约束,依靠个人的品格和信念决定了行为是否有益。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二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进程。另外,_总书记将这种“德”从以君王为主体延伸到普通大众,他多次引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句子来说明“德”的重要性这种“德”在凝聚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和发扬时代价值上已经形成一种内在的约定,即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代社会修身、齐家、_、平天下,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_总书记倡导,在全社会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道德素养,使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4、革故鼎新
革故鼎新是中国古代变革新思想的深刻诠释。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黄白》中写道,“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体现了客观存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表达了事物发展变化才是常态,以不变应万变是不可取的,必须要根据现实形势改进思想观念,变革方式方法。王夫之认为,新旧事物交替变更是自然规律,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革故鼎新思想一方面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旧事物终究会被新事物所代替。另一方面,革故鼎新思想被中国古代政治家得到充分利用,他们推崇政治改良,寻求适合局势变化的发展之道。虽然有的改良运动失败了,但是依然可以汲取其中有益的经验教训。例如,战国时期,李悝变法促进了魏国农业的发展;秦国商鞅变法,实现了国富民强,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孝文帝改革,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北宋王安石变法,虽然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但不可否认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到近代,为抵抗西方入侵,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发动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百日维新”,提倡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政体等,这一系列的改革变法都是“革故鼎新”思想在政治上的运用,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改革创新,中华民族才历经沧桑依然充满活力。
革故鼎新思想在__理政中得到充分应用。在面对我国艰难复杂的社会形势,_总书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_总书记在深刻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2013年7月,在湖北考察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来应对中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并作出全面部署。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以应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的改革实践证明了改革是适应社会局势变化的重要举措。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成功,给了中国人革故鼎新的经验和底气,激励着中国持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中普惠民生,促进“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缓和社会冲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任人唯贤
人才在_理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人唯贤是中国古代政治中用人选人的重要标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大智慧。任人唯贤就是既要任用有才干的人,还要推举贤能的人,德才兼备才是最佳。孔子明确提出举贤才,墨子认为一个国家的贤才影响着国家发展的命运。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人,一个国家能否发达,主要是看能否任用贤才。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不在乎人才的身份地位,招揽了大量的寒门弟子为他所用,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举,李世民不仅在选拔人才上别具一格,只要有才能的人皆可任用,而且保护贤才,不听佞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先汉和后汉不同的用人方式得到不一样结果的例子,来劝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善用贤臣是一个国家之所以兴隆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们十分重视贤能之士,曾出现了刘备三顾茅庐、李勉礼贤下士、周公吐哺等历史典故。由此可见,任人唯贤是国家繁荣的一大重要举措,人才是国家根本,必须要广纳贤才,选贤与能。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贤能之士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选拔人才、任用贤能的智慧经验。_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_总书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将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性任务,鼓励人才投身国家建设。要严肃党内作风,不断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机制,让实干者入位,组织工作者要选好干部、用好干部。另外,_强调,把人才开发放在科技创新的最优位置,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把青少年当作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心委以重任。
6、天人合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上给我们深厚的启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极为重要的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就对“天人合一”思想做出具体阐述。他们认为“天人合一”就是天人关系的深刻表达,一方面,“天”是生命的主宰者我们要存有敬畏之心和崇拜之心;另一方面,对自然之“天”,我们需要能动地适应和遵循。老子将天、地、人看作是统一于“道”的自然物,“天道”与“人道”相统一,“天道”与“人道”之间具有相通性,要遵循天道,追求天人和谐人与自然万物都存在利用与被利用的竞争关系,但是它们同时又是自然系统中的成员,存在共生、共存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要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顾惜之心。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强调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儒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天人合一”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规律的关系的辩证思考。人与自然并非对立,自然也不是人类的敌人。自然是可知的,是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的客观存在。人类可以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尊重规律、在自然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去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行为准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家园,人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自然的好坏与人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_总书记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两山”的重要发展论断,以前瞻意识谋划中国的经济发展,持续推进绿色生态,探寻自然、社会、生态的平衡发展机制,合力保护自然资源,传承“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生态观。人类的发展前途与自然环境的好坏休戚与共,心怀“国之大者”,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全球各国人民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尊重生物多样性积极推动全球的可持续性发展。
7、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解释是,季节变化,日夜更替,天道的运行是永不停止的,君子应当效仿天道,不屈不挠、勇敢抗争。自强不息首先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动态宇宙观,天地万物都是发展运动的,人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奋斗,才能永葆活力。其次,体现的是一种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尊的民族气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信仰,孔子的这句话是为了劝诫人们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孟子认为只有具备坚毅不拔的精神品质,不为财富迷失心智,不因贫穷改变气节,不在强权之下屈服,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_在长征途中写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藐视困难的坚强意志赫然纸上。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
演讲中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激励学子们成为“真君子”,他指出,君子当见义勇为,不畏艰险,自强不息。
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数次朝代更迭和历史变迁,勇敢应对了无数次外敌入侵。尤其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中华民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让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冲向战场抵抗敌军再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中化险为夷,迎来胜利。中华民族久经难,在一次又一次的险境中绝处逢生,就是依靠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定信仰和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自_执政以来,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对了无数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的重重困难,尤其是2019年底突发新冠
疫情,在_的领导下,无数名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奔赴前线,多少党员干部日夜操劳,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同抗疫。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盛世,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深深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里。
8、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是要以宽厚的道德包容万物。厚德载物包含几个方面的意 ……(未完,全文共14546字,当前仅显示4664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市委文明办关于学习贯彻_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专题宣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