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对待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关系
摘要:通过对现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分离所产生的恶果(主要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社会风气问题)的感受,阐述从和谐角度看待二者融合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积淀 文化缺失 教育 和谐
一、人文文化是科学文化的积淀
我认为人文文化,就是人类对社会思考后产生的思想精华,它包括人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我还认为,不同地域下产生的人文文化,还包含着不同名族所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和感知能力。而当人的精神需要得以满足是,在其人文文化的基础上,诞生了认识、掌握客观世界规律的方法,即科学文化。恩格斯说过:“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支配。” 这说明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直接决定了他的对科学的认识和他的发展目标方向。人文文化对科学导向具有指导意义,只有二者相辅相成,这样积淀出的科学才能真正帮助人类社会得到发展,亦会反作用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619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换积分(积分可提现)
注册 登陆 用订单找账号 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脱离的可怕后果便是:科学技术不再是造福人类而是带来危害,科学也将不会是向着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而是造成新的矛盾和冲突。人们在这种危机四伏的生活状态下,与其说科学还在缓慢地进步,不如说科学早已停滞不前,甚至开始出现倒退。
中华名族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相传世代的文化内涵可谓博大精深,而这样令人感叹的伟大名族,现在它的文化精髓还剩几何呢?一代代的传承,到了今天,文化缺失已然成为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而就连最传统最基本的中华名族文化却也不能普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思想又还有多少人能铭记于心,实践于行呢?那些优良的传统和思想都渐渐淡出了人的视线,而少了这些文化作为台阶,中国的科学永远不可能有新的飞跃。这种情况下,科学走向了病态,它不再是作为兴趣而产生的好奇的探索,却成为了一种日常的乏味的工作,成了一个可能赢取功名的赌博。知识原本应在教育中起到开启心智、陶冶情操的作用,而如果获取知识仅基于实用、求职,甚至功利的目标,那么就会失去知识的内涵和魅力,造成一些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毫无兴趣、不想学。 而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却不仅仅如此,对于那些表面上看来似乎对求职毫无用处的文科类科目,便遭到轻视。在这追名逐利的社会氛围下,又有多少人能抵挡得住形形色色的诱惑,能安安心心地搞科研呢?恩格斯那句话问的好:“他们是愿意接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要是每个人都能不止一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付出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观念和现今还在领受的东西,并且时常为了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心感不安。 那么科学将能够掀开一页新的篇章。归根结底,社会风气的败落正是由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长期分离导致的。
三、人文与科学融合 和谐共荣
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就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样本身就是和谐统一的体系,只是近百年来才出现了分离倾向。这种条件下,我觉得科学已不是向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了,现在的科学说是以人为本,我觉得实际上只是一种人的霸权主义,一种满足人类欲望的方式。科学家不能拿人体做科学实验,却理所当然毫无愧疚地用小白鼠等动物做实验,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倒退,但我觉得这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悲哀。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保护环境成了我们重要的话题,但从人们的言行不难看出这一切也只不过是为了让我们人类长久地生存下去,“以人为本”的概念深入人心,而我们却混淆了我们和自然的和谐的关系,仅仅将自然作为我们生存的一个条件,何其可悲。我们国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而我认为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所以我认为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和谐性,那就不会有任何科学。 而这种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则是改变人的根深蒂固的对自然错误的认识,而这种改变则是依赖与教育政策的全面改革,这种改革已刻不容缓,不能再让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 ……(未完,全文共2737字,当前仅显示1740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毕业论文:和谐对待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