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
赋比兴的起源
赋、比、兴根治于原始感性生活的沃土中,与原始的巫术z-教祭祀仪式和歌、乐、舞艺术综合体有密切关联,在原始时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国家制度产生后,随着祭神、祭祖,特别是由氏族会盟演变而来的天子与诸侯会盟活动中祭神、祭祖仪式的制度化,以及仪式向日常生活的不断_,原始的歌、乐、舞综合艺术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风、雅、颂当即在这一发展过程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31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换积分(积分可提现)
注册 登陆 用订单找账号 ,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又进一步把喻的范围限制在“比类”、“善事”上,仍就
写作手法而言。这标志着赋比兴这三种艺术思维方式已经开始得到了抽象的
总结。
赋比兴在中国诗学文化中的地位
正因为有如此深厚的传统,赋比兴在中国古典诗学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艺术思维方式,赋比兴同时涵盖了中国诗学在艺术表现、伦理功能和审美特征,以及创作、阅读和批评等不同层面的诸多问题,因而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还以其独特的方式体现了中国诗学的民族品格。这在“比兴”这一概念的发展演变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赋”则是通过汉大赋这一新文体,来淋漓尽致地发挥其铺叙的表现特点,并以“绝丽”之美实现其伦理功能的。至于兴,更重视的是审美体验。与赋、比相比,它在古典诗学、美学中具有更核心的地位,不仅衍生出大量批评概念,而且兴象说、韵味说、兴趣说、意境说、神韵说、盛唐气象等一批重要的诗学概念的理论内核都可以归结为兴,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诗学史和美学史上,有一大批重要范畴都是从赋比兴这一组原生概念衍生而来,或与之有着深层的美学关联。中国诗学代表性理论的建构,基本上是以兴为核心来展开的。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对“天人合一”的重视,这种世界观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对诗歌的审美追求,乃至对民族文化最高的理想模式,都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天人合一”无疑也可以看做是兴的思维传统的哲学基础,但在本源的意义上,二者并无质的差别,它们都是以原始人“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的原始感物方式和原始物我观作为感性前提的,不过一个抽象为哲学概念,一个升华为美学 ……(未完,全文共1387字,当前仅显示882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浅谈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