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正文

浅淡“精讲”与“多练”

发表时间:2013/8/25 14:42:53

浅淡“精讲”与“多练”
保靖县迁陵学校 李白兰

从古代的私塾到现代的学校,从四书五经到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从隋唐科举、明清八股到文史、数理、生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测试,社会在不断发展,教材在不断更新,教学也在不断变革。但无论怎么变,要求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多练”始终没有变。那么,在当今的学校和课堂,又如何看待语文教学的讲与练,又如何处理好“精讲”与“多练”的关系呢?
教师不可不讲,学生不可不练:讲应该精讲,练应该多练。
何谓精讲?精讲,就是要消除漫无边际的冗长繁杂的讲授,要像10分钟中国新闻那样,一分钟派一分钟的用场,切勿浪费学生宝贵有限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或讲解,使学生把分散零碎的知识逐渐融会贯通,整合成有机系统的知识。
语文有综合性的特点。一篇课文,既有字、词、句、章、篇一系列问题,也有标点、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一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652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就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讨论、交流、表演、实践等多种手段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课文,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那种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一讲一听的关系,认为语文教师只要讲得头头是道,在座学生只要听得津津有味,教学任务自然完成,教学质量自然提高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正如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言:“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象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大家都知道,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律学习来得容易。”我国明代的王阳明也有过类似的话:“学射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这些都说明“练”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具有头等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尚不会游泳的人大谈游泳之法,倒不如让他先下水伸展一下手脚,待他喝了几口水,有了一点感性认识后再作适当的指导,效果也许会好得多。以学诗为例,诗词中的个别词语往往咀嚼再三也一知半解,但如果到大自然类似的意境中,也许就会茅塞顿开。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其中的“瑟瑟”两字,词典中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形容轻微的_:秋风瑟瑟;二是形容颤抖:瑟瑟发抖。这里的“瑟瑟”该作何解释呢?同一时间同一条江上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景观呢?一个天朗气清的傍晚,我在家乡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大河边经过,走在桥上向两旁观望,夕照晚霞把水道的北半染成绯红的一片,而水道的南半因照不到阳光,则显得阴沉沉,给人一种阴冷瑟缩的感觉。因此,句中的“瑟瑟”应解释为“阴暗”,与“红”(绯红)相对。学习这首小诗,延伸出来的词汇可不少。刚才说到的“瑟瑟”是在河之阴,“红”是在河之阳。《愚公移山》有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阴”即指水的南面。“可怜”很容易理解为“可爱”。这正好给《孔雀东南飞》中“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中的“可怜”作了恰当的诠释。《暮江吟》中的“瑟瑟”是如此,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吹绿),叶绍翁《游园不值》“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出”(探出),皆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你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瞧一瞧,想一想,都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可见,实践在读诗、解词、释义,表情达意,培养情操中的巨大作用。
精讲多练,须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是预习,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老先生在《“教育方法”的问题》一文中早就指出:“学生不甚了解的文字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果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必然较深,自己对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将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为督促学生尝试起见,似乎该特别提出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令学生运用工具书籍,查考生字难句及关于人地时种种问题;同时也应使学生领悟文章之内容体裁作法及背景。”假如我们在教学中的一切事项都由教师代劳,学生要待听到教师说今天讲某一篇才翻开课本,这种被动的、被牵着 ……(未完,全文共2881字,当前仅显示1832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浅淡“精讲”与“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