闂佸憡鍔栭悷銈囩礊閺冨牆绠伴柛銉戝苯娈� | 婵☆偓绲鹃悧鐘诲Υ婢舵劖鍎屽┑鐘崇椤庯拷 | 婵炴潙鍚嬮懝楣冨箟閸愭祴鏋栭柕濞垮劚閺傗偓 | 濠电偛妫庨崹鑲╂崲鐎n喖绠柡鍥╁閿燂拷 | 闂佸搫鐗滈崜娑㈡偟椤栨粍鏆滄い鏃傚帶琚� | 缂備焦姊归悷銉╁船閹绢喖绠规繝濠傛噹閸嬶拷 | 婵烇絽娲︾换鍌炴偤閵娿儺娴栫€光偓閸曨剚銆� | 濠电偞娼欑换妤咃綖瀹ュ洦鎯ラ悗鍦У婵拷 | 婵炴潙鍚嬮懝楣冨箟閾忣偅娅犻柣鎰ゴ閸嬫捇鏁撻敓锟�  
闂佸憡甯炴晶妤呭蓟婵犲洤妫橀柛銉㈡櫓濞尖晝绱撻崘鈺佺伌妞も晝绮妵鍕晸閿燂拷
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县域/科学发展/扶贫/农业讲话/城建讲话/计划规划/>>正文

格尔木市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全文

闁哄牜鍓氶弸锟�5缂佸鍨伴崹锟� word闁哄倸娲﹂妴鍌涚▔鐎n厽绁� 发表时间:2013/7/5 16:14:23
目录/提纲:……
一、人口……………………………………………………………2
二、自然条件………………………………………………………2
三、资源优势………………………………………………………5
一、经济现状………………………………………………………6
二、社会事业………………………………………………………11
三、生态建设………………………………………………………13
一、贫困状况………………………………………………………14
二、发展制约因素…………………………………………………14
三、发展机遇………………………………………………………17
一、总体目标………………………………………………………23
二、具体目标………………………………………………………24
一、主体功能布局…………………………………………………28
二、区域发展布局…………………………………………………29
一、交通运输………………………………………………………30
二、能源建设………………………………………………………32
三、水利工程………………………………………………………34
四、防灾体系………………………………………………………35
一、特色农牧业……………………………………………………36
二、生态工业………………………………………………………38
三、现代服务业…………………………

格尔木市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全文
(2011—2015年)

二〇一三年五月
目 录

序言…………………………………………………………………1
第一章 基本情况…………………………………………………2
第一节 人口与自然条件…………………………………………2
一、人口……………………………………………………………2
二、自然条件………………………………………………………2
三、资源优势………………………………………………………5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6
一、经济现状………………………………………………………6
二、社会事业………………………………………………………11
三、生态建设………………………………………………………13
第三节 贫困状况、发展制约因素和发展机遇…………………14
一、贫困状况………………………………………………………14
二、发展制约因素…………………………………………………14
三、发展机遇………………………………………………………17
第二章 发展思路…………………………………………………21
第一节 指导思想…………………………………………………21
第二节 基本原则…………………………………………………22
第三节 发展目标…………………………………………………23
一、总体目标………………………………………………………23
二、具体目标………………………………………………………24
第四节 空间布局…………………………………………………28
一、主体功能布局…………………………………………………28
二、区域发展布局…………………………………………………29
第三章 建设任务…………………………………………………30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30
一、交通运输………………………………………………………30
二、能源建设………………………………………………………32
三、水利工程………………………………………………………34
四、防灾体系………………………………………………………35
第二节 产业发展…………………………………………………36
一、特色农牧业……………………………………………………36
二、 生态工业………………………………………………………38
三、现代服务业……………………………………………………43
四、特色产业园区…………………………………………………50
第三节 社会与民生建设…………………………………………52
一、民生建设………………………………………………………52
二、社会建设………………………………………………………59
第四节 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62
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62
二、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63
三、环境污染治理…………………………………………………64
四、环境监测与防灾减灾…………………………………………64
第五节 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64
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64
二、人才队伍建设…………………………………………………65
第六节 扶贫开发…………………………………………………66
一、整村推进………………………………………………………66
二、易地扶贫搬迁…………………………………………………66
三、产业化扶贫……………………………………………………67
四、劳动力转移培训………………………………………………67
五、社会扶贫………………………………………………………68
六、科技扶贫………………………………………………………69
第四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69
第一节 估算依据…………………………………………………69
第二节 投资估算…………………………………………………70
一、总体规划投资…………………………………………………70
二、分类项目投资…………………………………………………70
(一)基础设施类项目……………………………………………70
(二)产业发展类项目……………………………………………71
(三)民生改善类项目……………………………………………71
(四)公共服务类项目……………………………………………71
(五)能力建设类项目……………………………………………72
(六)生态环境建设类项目………………………………………72
第三节 资金筹措…………………………………………………72
第五章 效益分析…………………………………………………73
第一节 经济效益…………………………………………………73
第二节 社会效益…………………………………………………74
第三节 生态效益…………………………………………………75
第四节 扶贫效益…………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3463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范围内,广泛分布着钾、钠、镁、锂、硼、锶、锑、石油、天然气、黄金、宝玉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有30多种位居全国前10位,其中钾、钠、镁、锂总储量占全国第一位。主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约16万亿元,占青海省矿产潜在经济价值的90.78%。境内面积为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已探明钾盐总储量3.2亿吨,镁盐总储量31.6亿吨,钠盐总储量33.1亿吨,其潜在价值巨大。涩北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可达5000亿立方米,是我国四大天然气田之一。格尔木地区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矿种多。已知矿种30余种,矿床(点)60余处,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种20余种。其中,以盐湖矿产和天然气资源最具优势,其次为铁矿资源,其他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也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现已探明的钾盐、食盐和锂、硼等矿产储量在中国占有显著地位。察尔汗、东台吉乃尔、西台吉乃尔等盐湖是中国重要的无机盐宝库,其成矿规模之大,品位之富,为世界盐湖所_。铁矿储量约占全省已探明铁矿总储量的3/5,本区西部铁矿中还共生有较丰富的多种金属和品位较高的岩金。区内沙金矿分布也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部,如乌图美仁洪水河及马鞍山等地,但由于地质工作程度很低,资源不清。格尔木矿产资源可分为能源矿产、盐湖矿产、金属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和非金属及其他矿产五类。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和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有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妥善应对历史_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成功克服各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地方经济总量快速扩大,特色经济框架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良好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格尔木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47倍,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人均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83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9.1万元,比“十五”末增长2.23倍。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70亿元。2010年全地区财政收入达到53.09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5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3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3.09倍,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3.61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基本建设等领域的投入和支出不断扩大。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青藏铁路格拉段全线通车,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格尔木—察尔汗高速公路、青海—西藏750千伏/±400千伏交直流联网工程等重大项目顺利建设,格尔木—敦煌铁路获国家批复,格尔木—库尔勒铁路预可研通过铁道部审查,德令哈—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涩—格天然气管线复线、花—格输油管线复线、格—茫公路等项目建成使用,有效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59公里,比“十五”末增加671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846.88公里,比“十五”末增加379.88公里;新建330千伏输电线路424.54公里,电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建设力度加大,集中实施了一批城市美化、亮化、净化、硬化、供排水、污水管网、环卫设施、街巷道路等工程建设,建成中心广场、盐湖广场、将军楼主题公园、滨河路、昆仑路街景改造等一批地标工程,完成铁兵巷、柴综院等6处棚户区改造,城市面貌大幅改善、城市综合载体功能明显增强。新建和改扩建城市道路43条、小街小巷35条,新增城市道路15.6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达159.8公里,人均道路达到25.9平方米,“七纵七横”的城市路网架构基本形成。
工业经济优势明显。大力推进资源转换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创新驱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100万吨钾肥、格尔木炼油厂产品质量升级改造、万吨级碳酸锂、60万吨甲醇、250万吨铁矿采选、10万吨粗铅、500万箱矿泉水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金属镁一体化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青海盐湖集团、藏格钾肥、庆华矿业、胜华矿业、玉珠峰矿泉水等一批资源开发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70亿元,超过“十一五”规划投资的35%。格尔木被国家授予“全国优质钾肥生产示范区”称号,钾肥品牌战略及市场空间实现新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兴起,昆仑玉、矿泉水等地方特色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太阳能、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成为新的开发热点,“十一五”末太阳能并网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5兆瓦。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40.15亿元,年均增长23.9%,超过规划目标1.9个百分点,比“十五”末增长1.92倍,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0.1%,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初步形成了以大型钾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黑色金属采选冶炼、特色轻工业、新能源发展为主的产业体系。地勘工作力度加大,累计矿产勘查面积3418.2平方公里,初步探明东昆仑成矿带祁漫塔格地区多金属大中型矿床5处,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园区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一园多区”发展新格局,产业聚集能力明显增强,各工业小区发挥优势、错位发展,产业集群初步搭建,昆仑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察尔汗盐湖化工小区初具规模,实现了工业生产力的集中布局。格尔木位列“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的100个县(市、区)”第15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深入实施,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步搭建,盐湖集团等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等重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基本建成,格尔木被国家授予西部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加快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11.1%,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显著进展,累计完成削减化学需氧量(COD)2057.68吨、二氧化硫(SO2)6569吨,“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
服务业稳步推进。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方向,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3.96亿元,年均增长14.9%,超过规划目标1.9个百分点。商贸流通业优化提升,批零贸易、餐饮住宿、专业市场改造提升,“万村千乡”、“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农超对接”扎实推进,德盛商厦、天天好超市、金百川鞋城等一批现代商贸企业进驻格尔木,商贸流通及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明显提高,消费结构优化。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49亿元,年均增长14.4%,比“十五”末增长95.8%。察尔汗、达布逊、城南等物流节点建设稳步推进,体现现代特征的物流园区正逐步形成。高原特色旅游业加快发展,金鱼湖、昆仑山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8.8%,2010年达到3.2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53倍,带动服务业发展的作用初步显现。房地产开发步伐加快,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居民小区相继建成,新增城镇住房82.2万平方米。会展经济初见成效,金融、保险、中介、信息、通讯、汽车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统筹城乡成效显著。认真落实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积极整合各类资金,五年累计新建和改建乡村主次公路1164公里,提前一年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组织实施人畜安全饮水、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牧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家。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9家,提高了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都市型农业开始形成,五年累计新建日光节能温室和蔬菜大棚1998栋,全市温室大棚总量达到4798栋,蔬菜年产量达到3700万公斤,蔬菜自给率达到68.5%。建设畜用暖棚1330座,围栏草场139万亩,年均牲畜出栏11.19万头(只),年均出栏率达到42.6%。将枸杞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枸杞种植业成为我市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2010年全市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枸杞干果产量达1850吨,产值达7500万元。耕地保护富有成效,组织实施河西农场、河东农场、大格勒乡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面积283.3公顷。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城乡一体化及新农村建设,大格勒乡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郭勒木德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启动。
二、社会事业
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10.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0倍。先后新建了十三中、六一幼儿园等8所学校和幼儿园,改扩建20余所学校,实施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教学楼、中小学维修改造、体育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项目。通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和学校布局,学校办学条件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迈上新台阶、步入新阶段。通过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巩固“两基”成果、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等破解了制约教育发展难点,突破了教育薄弱环节,建立了更具公益性、义务性、均衡性的教育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十二年免费教育,同时也实现了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考上线率等各项教育发展指标的新提升。不断加大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达到4亿余元,相继实施了市人民医院区域整治、卫生综合楼、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村卫生室新建等项目,医院能力得到加强,市政府还通过政府采购中心为市人民医院配备了CT、磁共振、生化分析仪等大型诊断设备,使医院的疾病诊断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6%。建成了昆仑山地质博物馆—将军纪念馆建设工程等一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项目,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基本完成。
科技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全地区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4项,州级科技成果11项,盐湖提锂、盐湖提镁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连续第五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
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8980元提高到2010年的16851.6元,年均增长13.4%,比“十五”末增长87.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394元提高到2010年的7000.6元,年均增长15.6%,比“十五”末增长1.06倍。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67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组织引导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9735人(次)。加大扶贫开发,“十一五”期间,累计脱贫人口8216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向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农民工拓展。新型农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参保率达到86.9%。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报付比例逐年提高。建立健全五保供养制度,五保供养标准由“十五”末的3400元/年人提高到6000元/年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全面实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十五”末的21平方米增加到28平方米。积极落实新农村建房补助政策,游牧民定居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奖励性住房建设顺利推进,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由“十五”末的18.83平方米增加到35.86平方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加强涉藏维稳工作,强化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工作,大力推进依法治市进程。2010年7月格尔木获得“中国最关注民生的县(市、区)”荣誉称号,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三、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加快实施“三环”绿化战略,五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127公顷,封山育林10000公顷。积极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城市建成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53.38公顷、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593.8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十五”末的3.46平方米提高到6.1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十五”末的15.17%提高到19.69%,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卫生保洁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为100%、95%和75%。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89.4%,燃气锅炉达60%以上,出租车、公交车油改气达80%以上,加大对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煤烟尘等领域的环境综合整治,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

第三节 贫困状况、发展制约因素和发展机遇

一、贫困状况
按照2300元新的扶贫标准,经过省、州核定,全市户籍农牧业总人口中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共有4528户,贫困总人口15661人,占全市农牧民户籍人口的47.2%。全市4个乡(镇)共有42个贫困村。
二、发展制约因素
(一)制约区域发展的因素
自身加速与宏观背景变化的矛盾。从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来看,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提高,在省内走在了前列。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特别是与国家及省州对我市的战略定位还有相当差距,如要在全省、全州继续保持“两个排头兵”的地位和作用,就需要加速发展,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尤其国家在环境约束、投融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市基本建设融资、产业布局等方面带来不小影响。同时全国各地都在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积极调整生产力战略布局,培育发展新动力,争取发展主动权,而我市与周边地区产业的同质性,使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经济加快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矛盾。“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但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2010年三次产业所占GDP的比重为0.87:77.16:21.97,与“十五”末相比,第二产业上升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7.09个百分点,二产占比过高的问题更趋突出。从工业内部结构看,资源性产业比重偏高、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重工业化倾向更趋明显,2010年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8.8%,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从需求结构看,外需带动力弱、消费贡献少、投资效率低。值得关注的是,三产不活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传统服务业中,旅游业尚未形成较大份额的产值,生产性服务业、民生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
要素保障与加速发展的矛盾。经过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从奠定基础阶段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园区要扩容,产业要扩张,人口要集聚,项目要建设,都需要水、电、路及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保障。目前运输的“瓶颈”制约尚未根本缓解。主要矿区地域比较偏僻,条件较差,外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城镇依托条件均较差,使引资难度加大,限制了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地勘工作程度低,后备资源保障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资源规模开发与规划项目建设需要。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水资源瓶颈已经显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紧张,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低,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差。农业生产的科技支撑力不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对滞后。高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良好的人才环境尚未形成。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二)制约扶贫开发的因素
由于我市自然条件严酷,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差,扶贫开发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相当艰巨。一是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按照2300元新贫困标准,现有贫困人口15661人,占全市农牧民户籍人口的47.2%。同时,贫困群众文化和技能素质低,贫困农牧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转移就业十分困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贫困程度深。目前,全市仍有21个牧业村不通电,6个牧业村不通公路,贫困人口多数居住在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较差的柴达木盆地和三江源地区。这些人口在当地实现脱贫的难度越来越大,实行异地搬迁的空间越来越小。三是收入水平低,贫富收入差距继续扩大。非贫困户目前已有稳定增收的基础产业和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巨大优势,经济收入基数高,增收步伐快,收入提速幅度大;而贫困农牧户由于增收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抗风险能力低,产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哄而上”、品种质量效益差的实际状况,导致产业链难以形成,产供销存在脱节,经济效益差,增收步伐缓慢,形成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四是扶贫开发中创新不够,工作有待加强。我市大多数农牧民均属中长期移民,加上农牧民相互之间的风俗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各村耕地插花分布,同时大多数村扶贫开发的思想观念、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还不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需要,扶贫开发工作创新不够,政策措施落实不力,发展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三、发展机遇
从全球层面看:“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将面临一个中低速的增长环境,在增长方式上,以美国等发达国家过度消费、中国等出口导向经济体过度生产为代表的增长方式将面临调整。此外,贸易保护主义、能源资源安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方面在中期内都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世界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战略调整的关键阶段,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会上升,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从国家层面看:从整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为我国经济较快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都蕴藏着巨大的需求和增长潜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将更为雄厚 ……(未完,全文共54066字,当前仅显示9724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格尔木市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全文》
闁哄倻澧楅弸鍐矓濡偐绉规繛鎾櫊铻涢柟缁樺姉閵囨岸鏁嶉敓锟�
闁靛棌鍋撻柕鍡忓亾濞戞挸锕ḿ鐗堢▔閻戞ɑ鐓€闁哄倸娲ㄩ~婵堢磾閹存繂鏂ч柛鎺撶⊕閺嬪啰绮╅悪鍛缂佸绉存慨鐐寸┍椤旇姤鏆〒姘仢瑜板弶鎷呯捄銊︽殢闁靛棗鍊歌ぐ褔寮垫径瀣靛妧鐎殿喖绻嬬槐浼村川濡顤呴柤瀹犳閻n剟寮幘顔筋潐閻犲洦妲掗顒勬偠閸℃锟�
闁靛棌鍋撻柕鍡忓亾闁告梻濮撮崣鍡楊潰閿濆懐纭€濞村吋鑹鹃幉鎶藉棘鐟欏嫮銆婇柨娑虫嫹闁绘劘顫夐婵嬪捶閵娧冩疇闁哄懘缂氶崗姗€宕楅崨顓涘亾閿燂拷(闁煎浜滄慨鈺呮儔椤掑嫭锛熺€殿喒鍋撻梺顐嫹) 闁硅揪鎷�闁硅埖娲滄灙闁瑰箍鍨昏ⅶ闁告帪鎷�(缂佸鍨伴崹搴ㄥ矗椤栨稑绲归柣婊愭嫹)
闁靛棌鍋撻柕鍡忓亾濠碘€冲€归悘澶婎啅閹绘帒顫i柛蹇嬪劜椤掓粌顕h箛搴g獥闁告稒锕槐婵堟嫚閿燂拷闁绘劘顫夐婵嬪礆閻楀牊鎷辩紒鏃€鐟╅々缁樸亜閿燂拷濠靛鍋嗛弫銈夊箣瀹勭増鍊抽柛婊冭嫰閻︽垿鎯嶆笟鈧崳鎼佸棘閹殿喗顏㈤梻鍕4缁辨繈骞嬮弽顑藉亾閿燂拷閺夆晜鐟╅崳鐑藉礆闁垮鐓€婵縿鍊濋妴澶屾嫚閺囷紕妲�
闁靛棌鍋撻柕鍡忓亾濠碘€冲€归悘澶愬箖閵娿儱鐏犻柡鈧娆戝笡闁瑰瓨鍔曟慨娑㈡嚀鐏炵晫绠烽悹浣瑰濞呫儵姊介崱姘槱闁告瑥鍤栫槐婵嬪矗閿燂拷閺夆晜鐟╅崳鐑芥偨閵婎煈鍚傞柛妤佹礀瑜板潡骞嶉幆褎绀€闁靛棗鍊归鑺ユ交鎼淬垹鑵归柤鑺ュ姈濠€鎵博濞嗘垹鑸堕柟顔哄妿濞堟垶绺介挊澶婂嚑

闁靛棌鍋�  濞村吋鑹鹃幉宕団偓骞垮灪濠€鍥ь嚗椤旇绻嗛柛娆忓殩缁辩殣m114cn
文章搜索
婵炶揪绲鹃幑渚€藟閸℃ḿ鈻旈柟鎯ь嚟閸╋拷
闁荤偞绋戞總鏃傜箔閻斿摜鈻旈柟鎯ь嚟閸╋拷
闂佺厧鎼崐鐟拔涢埡鍌溾枖闁规儳顕崺锟�
闂佸搫鍟抽崺鏍棘閸屾稓鈻旈柟鎯ь嚟閸╋拷
闂佽崵濮崇粈浣姐亹閻愬灚瀚婚柣鏃堟交缁辨棃鏌″搴″箲闁逞屽墾閹凤拷 | 闂備礁鎲″缁樻叏閹绢喖鐭楅柛鈩冪☉缂佲晠鏌熼婊冾暭妞ゃ儻鎷� | 濠碘槅鍋撶徊楣冩偋閻樿违濠㈣埖鍔栭崕灞解攽閻樺磭顣叉い搴嫹 | 濠电偞娼欓崥瀣嚌妤e啫绠熼柛鎰ゴ閺嬫牠鏌曟繛鍨姎闁哄倵鍋� | 闂備胶顢婇崺鏍哄⿰鍕粴闂備礁婀辩划顖炲礉濡ゅ懐宓侀柛銉㈡櫆鐏忓孩鎱ㄥΟ鍨厫閻忓骏鎷� | 闂備礁鎲¢崝鏍偡閵堝洨绀婇柡鍐ㄧ墕缁犱即鏌涢妷鎴濊嫰濞堬拷 | 闂備礁鎼悧婊堝礈濞戙垺鍋熸い鏍ㄧ矋閺嗘粍銇勯弮鍌氬付鐞氾拷 | 缂傚倷鐒﹀褰掓偡閵夆晛鑸归柟缁㈠枛缁犺绻濇繝鍌涘櫣闁稿鎷� | 濠电偛顕慨浣冩懌濡炪倖鍨堕悷鈺侇嚕椤掑倹鍠嗛柛鏇ㄥ幑閳ь剨鎷� | 闂備胶枪缁绘劗绮旈悜钘夊瀭闁稿瞼鍋涚粈澶愭煟濡绲荤€殿喖鍟块湁闁稿繗澹堟竟姗€鏌熺拠褎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