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厚资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
(二)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中国的文化沃土
(三)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二、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映照当代的治理智慧
(一)讲仁爱的社会伦理
(二)重民本的_方略
(三)守诚信的立人之本
(四)崇正义的民族真谛
(五)尚和合的文化观念
(六)求大同的社会理想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二)批判文化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以凝聚中华民族精神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四)加强文化遗产研究以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新动力
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一)依托文物资源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二)采用现代化手段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能力
(三)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
市委文明办关于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宣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进入新时代,_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围绕其传承弘扬提出了许多新论断,形成了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继承为前提、创新为动力、弘扬为举措,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闪耀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下面,我作主题宣讲。
一、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厚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_总书记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演进而不曾中断的文化特点出发,深刻阐述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问题,提出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是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中国的文化沃土,更是我们国家最大的软性文化力量。_总书记提出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明确了当代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我们自觉认同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指南,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
1.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文化根脉流淌着文化血液,文化血液携带着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是长期稳定存在的某种文化特质,也是一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独特标识。_总书记最先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是保证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屡经危机危难冲击不失民族气魄、自强不息且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开放包容的基本文化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遗留至今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基本特点是日用而不觉、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_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雄伟气魄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具体内容,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首先,_总书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民本”基因,并通过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抒发其强烈的爱民之情。其次,_总书记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变革”基因的时代价值,提出了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方针。再次,_总书记揭示了中华民族“尚和合”的基因,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最后,_总书记继承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基因,认为这种“生存”理念在当代中国则表现为建设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由此可见,其本人在_理政中多次阐发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以利于启发中华儿女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最终凝聚起实现伟大梦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2.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源
在封建社会时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经济所孕育产生的中华文化熠熠生辉,为世界许多国家敬
……(新文秘网http://www.wm114.cn省略1845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换积分(积分可提现)
注册 登陆 用订单找账号 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无产阶级国际观和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引无产阶级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和实现人与自然辩证统一、每个人_而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保留下来并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涵养“人文化成”“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大同世界”的思想文化资源,其对“天下大同”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倡导“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相符。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相融共生、相融相长。如在宇宙观上,科学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主张的要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世间万物不断发展变化”,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穷变”思想相契合;在天下观上,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的要旨是“解放全人类”,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为公”“协和万邦”思想相契合;在社会观上,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的要旨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共同体”,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为邦本”思想相契合。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这一重要论述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党对如何推进理论创新的认识进入了新阶段。
3.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丰厚资源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丰厚资源。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创造了大量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新话语。_运用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话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_运用传统文化的“小康社会”概念,创造性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发展历程,绘制了近代人民群众熟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江泽民汲取了传统文化“苟日新,日日新”的革新进取精神,用“与时俱进”这一话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新的精神品质;胡锦涛概括提炼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政治新话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入新时代,_总书记创造性用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话语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战略,如“
中国梦”新话语、“一带一路”新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话语,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尽管我国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上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我国的话语权在世界上“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当前,如何突破我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困境、提高国际话语权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_总书记强调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并指明了通过“两个结合”可以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中国传统智慧。
(三)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1.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思想资源
_总书记曾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来看,其本质上是中华民族“修身齐家_平天下”等传统价值理念在当代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就具体内容来看,首先,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借鉴了传统的“修身养性”之道。古代中国,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以完善自身修养为基础,以道德教化为主要手段。“爱国”是华夏儿女千百年来不曾动摇的坚定信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捐躯赴国难”是中华民族首要的文化基因。在“敬业”上,古人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主张“安其居,乐其业”,道出了敬业的要义。中国古代“
诚信”思想丰富,讲究“内外相应,言行相称”“言必信,行必果”,仁义礼智信更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友善”思想继承了儒家“仁爱”“仁恕”思想,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其次,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传承了传统文化“天下为公”“中庸和合”“隆礼重法”思想。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患寡而患不均”,提倡“扶贫济困”。这些思想折射出古人对人人平等、_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当代则表现为对_、平等、公正的追求。“法治”思想根源可追溯到周朝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其是“德治”的重要辅助手段,即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五千年多年来,我国古人创造的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成为当代推进社会主义法_家建设的文化渊源。最后。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兴_邦、民为邦本、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思想。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_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贮藏着驱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系统中最稳定的构成要素,其中延绵数千年的文化基因至今仍然深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凝魂聚气的强大功能。在旧_主义革命、新_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些传统价值理念凝聚起中华民族奋勇反抗外敌入侵、争取民族独立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开展“以文理政”的文化资源。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世做法,其中为政以德思想、民为邦本思想、廉政法治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传统文化宝贵的_理政智慧。尽管这些治世经验产生于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但至今仍然能够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进行“以文化人”的思想源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历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的宝贵遗产。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实施“以文筑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3.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文化价值引领
为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_总书记早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
演讲时就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和文化底蕴.其最重要的文化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和而不同、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等思想精华,与当代和平、发展、公平、正义、_、_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观念相通、价值相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_总书记对“天下大同”思想的创新发展。这一理念首先继承创新了传统“协和万邦,万国咸宁”思想。《易传》有言:“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意为万方都得到了安宁,有“天下和平”“修齐治平”之义,这与当代主张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异曲同工。其次,创新发展了传统“万物一体”思想。“万物一体”思想是我国古代看待自我与他人、人与物关系的重要世界观,主张从“合异求同”的角度理解世界。
例如,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载的“民胞物与”,都将自然界和世间万民的命运与自我的命运关联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和发展了“万物一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积极追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反对隔阂冲突。最后,传承发展了传统“忠恕”之道。我国推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主张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之道开展文明建设,建设“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为继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映照当代的治理智慧
在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还需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基本精神即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代代相传,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能够跨越历史时限,超越地理界限,助推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_总书记曾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_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以简洁鲜明的语言回答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什么思想”的时代课题。
(一)讲仁爱的社会伦理
以儒家“仁爱”思想为代表的仁爱哲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居于中华传统美德之首,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道德追求。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无数仁人志士在仁学的本质、行仁之道、养仁实践之道等方面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思想内涵丰富的仁学观念体系。“仁爱”思想在当代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不仅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优秀文化资源,还能为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理念和精神支撑。由此可见,挖掘和阐发“讲仁爱”的精神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_总书记要求“讲仁爱”的时代价值。
首先是“仁”的思想内涵。在孔子之前,许多古书典籍中已有“仁”的概念和“仁爱”思想,如《尚书·縢》中的“予仁若考能”;《国语·晋语》中的“爱亲之谓仁”。孔子在继承前人“仁”思想的基础上又丰富了“仁”的内涵。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即爱别人,是一种“利他”的道德情感。在儒家思想中,爱不仅是一种道德情感,还是一种由低到高的意志和行动,具有层次性。“孝为仁之本”,即孝顺父母,敬重兄长是人性的根源,也是爱他人的前提所在。试想不爱其亲,何以爱人?但“爱人”不仅仅局限于爱父母、爱亲人,还应推己及他人、推己及社会、推己及国家、推己及自然万物 ……(未完,全文共21785字,当前仅显示5182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市委文明办关于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宣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