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论文/文教论文/经贸/商业/规章制度/>>正文

论文:贸易模式、汇率弹性与汇率制度的选择

发表时间:2015/5/15 12:08:16

论文:贸易模式、汇率弹性与汇率制度的选择

摘要: 本文借鉴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福利的角度对不同的汇率制度进行了研究。与保持内外均衡的汇率理论不同,本文认为汇率更多的是货币当局用以实现自身政策目标的战略工具,因此政策当局对于汇率制度的选择建立在最小化的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成本的基础上。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尤其是对出口商品的汇率弹性和价格弹性这两个变量加以区分,并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福利大小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区分汇率弹性和价格弹性两个概念和取值对福利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考虑到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特点(例如进口加工贸易),研究认为,进口加工贸易的比例越高,越会增加浮动汇率制度的福利水平。文中指出,正是由于进口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汇率的传导机制,改变了汇率变动对外币价格和本币价格的影响,进而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福利水平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损失函数,福利,汇率弹性

一、概述
关于汇率制度的研究和争论一直是国际经济学中的热点问题。早期的研究焦点着眼于发达市场和发达国家,目前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和制度问题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的影响,这其中作为一国内外经济纽带的汇率及其制度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再次成为学术界热衷的领域。
本文借鉴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与保持内外均衡的汇率理论不同,认为汇率不单纯是一国的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而是一国政府为了确保国家利益更多的把汇率作为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的战略工具。其次,各国政府的政策目标是不一致的,这个现象会导致各国政府在同样的汇率制度条件下其调整的成本是不一样的,所以各国政府不是考虑所选的汇率制度对均衡调整是否有利,而更多的是考虑所选择的汇率制度是否能够成本最小地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因此政策当局对于汇率制度的选择建立在最小化的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成本的基础上
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24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面归纳:一是从内外均衡的角度研究最优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如张志超(2002)、王学武(2000)等的研究就认为在资本项目开放的情况下,惟一可持久的汇率制度是_浮动制或是具有强硬承诺机制的固定汇率制,中间性汇率制度则缺乏可信性难以维持。资本帐户没有开放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有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易纲(2000))。也有学者顾及中国改革开放过渡时期的某些特征,而两极制度对中国经济的均衡调整都存在缺陷,从而提出“BBC” 规则(即:目标区、一揽子货币和爬行式调整等)。其中,冯用富(2001)、 杨柳(2001)等人认为中国渐进性的汇率制度改革符合汇率目标区的特点,是向浮动汇率过渡的最佳选择。胡祖六(2000)的研究支持中国能够有序地退出当前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向管理浮动汇率制过渡。而孙立坚等(2003a)的则认为应该选择中间的汇率制度,比如目标汇率区或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另一类是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的研究,因为本文不涉及汇率均衡值的研究和测算,此类研究不做论述。
本文认为汇率兼有政治和经济双重内涵,单纯从经济学研究的均衡视角进行研究会忽略其政策和政治含义。因此我们是从货币当局战略目标成本最小化的角度加以研究。基于Aizenman (1994), Chin 和 Miller (1998), Devereu* 和 Engel (1999), Eaton (1985), Helpman 和 Razin (1982), Lapan 和 Enders (1980) 以及Neumeyer (1988)等从福利的角度对不同的汇率制度进行了研究的文献,我们试图克服传统研究中所缺乏的福利比较基础的问题,目标函数的设定考虑到了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经常账户、生产、增长率是研究中广为采用的实际变量,名义变量则主要是价格总水平或者通货膨胀率)。进一步的,我们充分考虑了中国商品贸易的一个显著特点――出口产品中很大的比重是进口加工贸易。研究方法上,我们在数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来观测自变量的动态变化对两种汇率制度福利水平的影响。

三、固定与浮动汇率的福利比较:一个数学框架
3.1 模型设定的依据
模型的设定建立在 Agénor (1994)研究的基础上。模型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开放经济体,假设整个经济由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组成。假设货币当局选择汇率目标,即名义汇率是货币当局达到外部竞争和内部通胀(即价格稳定)目标的政策工具,但是政府维持汇率水平的固定作为名义锚并不必然能够保证价格的稳定。比如私人部门会意识到政府有意对汇率进行贬值从而将价格设定到高于预期贬值的水平。汇率水平由政策当局决定,国内贸易品的价格由世界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和国内名义汇率水平共同来定。非贸易品的价格由非贸易品部门设定,但前提是该价格设定在政策当局决定汇率水平之前[ 否则的话,意味着非贸易品能够完全预见汇率水平的变动,从而使得货币当局没有激励改变汇率水平。]。这也意味着,货币当局能够观测到非贸易品部门的价格水平。
不同汇率制度的比较基础是由货币当局和国内非贸易品部门之间的行为交互决定的。当局将决定最优的汇率制度以最大化货币当局自己的福利水平。其福利水平由最小化损失函数达到,后者由外部竞争目标和内部通胀目标加权决定。
国内经济主体由货币当局和国内企业部门两部分组成。政策当局的政策工具是名义汇率水平而国内企业部门的政策工具是非贸易品的价格。两类主体之间的最优行为是使得每个主体最小化其损失函数。
3.2汇率传导机制与出口商品(本币)价格的汇率弹性
假设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汇率变化的比率为,引起出口变化的比率为,那么出口的汇率弹性为。令以外币表示出口价格为(其中P是以人民币表示的出口价格),当汇率变化而以人民币表示的出口价格保持不变时,则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的变动率就等于汇率的变动率(符号相反),即,此时出口需求的汇率弹性也就等于出口需求的价格(外币记)弹性即。但是,因为进出口贸易结构尤其是进口加工贸易的一定比例,使得汇率发生变化时,人民币表示的出口价格是不可能保持不变的。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及其价格的传导机制可以参见下图一。可以看出,人民币升值一方面会引起出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又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当进口加工贸易占据一定的比例时,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反而会降低进口原材料和中间品的成本,从而引起出口商品本币价格的下降,由可以推知,这样的过程对的上升具有一定的抵消作用。总体判断,的上升比率将小于汇率的上升比率。进口加工贸易的存在,导致汇率变化会对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产生影响,即是汇率的函数,那么,两边求全微分,,因此有, ,其中,=为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对汇率的弹性。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认为0<<1,这样,即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的变动率小于汇率的变动率。

图一 汇率变化的传导机制

3.3 参数设定及其描述
文中主要参数的设定,:国内商品价格的变动;:国际商品价格的变动率(本文中设定为0);:国内非贸易品的价格变化率;:国内贸易品的价格变化率;:(1-)表示一国的贸易开放度;:出口商品本币价格的汇率弹性; :代表名义汇率的贬值率;:货币当局给以外部竞争力的权重;:货币当局给以国内通货膨胀的权重;:实际汇率目标水平的变动率;:代表与国内货币增长率相关的非贸易品价格弹性; :代表国内货币增长率;:非贸易品对实际汇率错位的价格弹性。
3.4 模型设定及其说明
国内通货膨胀率水平由非贸易品和贸易品的价格增长率加权决定。国内通货膨胀率水平的变动率由以下公式决定:
            (1)
其中1-表示一国的贸易开放度。汇率的变动对出口商品本币价格变动率的影响还依赖于出口商品本币价格的汇率弹性。
              (2)
简便起见,我们假定=0。即国际商品价格的变动率为零。
将(2)带入(1)得:
           (3)
货币政策当局的损失函数由实际汇率的偏离和通货膨胀目标加权构成。
     (4)
将=0和(3)带入(4)得:
    (5)
(5)式中的前半部分反映实际汇率的错位。假定汇率的变化率以线性的形式进入损失函数,负号表示实际汇率升值降低了外部竞争力,从而带来损失。后半部分表示国内通货膨胀损失。当局的目标是最小化(5)式表示的损失函数。
非贸易品部门改变非贸易品的价格以对预期的国内贸易品价格的波动做出反应。参考Adams and Gro (1986),定义非贸易品的价格变动率为:
……(未完,全文共14688字,当前仅显示3494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论文:贸易模式、汇率弹性与汇率制度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