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 | 首页登陆 | 会员注册 | 欢迎投稿 | 本站帮助 | 站内搜索 | 保存桌面 | 浏览足迹 | 会员增值  
到新文秘网首页
您的位置:新文秘网>>乡镇社区/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毕业论文/文教论文/>>正文

关于我市深化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4积分 word文档下载 发表时间:2013/10/21 8:23:49 收藏此页 换稿提现 
目录/提纲:……
一、东莞市社区建设的探索实践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二)推进村级_改革,有序理顺村级组织架构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社区生活环境
(四)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功能
(五)加大欠发达社区扶持力度,积极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二、东莞市深化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三、东莞市深化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区发展_机制
(二)深化村级_改革,实现社区资源合理配置
(三)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实现社区自治水平提升
(四)构建社区服务体系,促进民生需求有效满足
(五)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促进社区建设政社互动
(六)优化社区人才队伍,促进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七)强化社区物业管理,加速社区事务协同管理
(八)打造电子服务平台,加速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九)共建社会包容环境,加速新老莞人社会融合
(十)繁荣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名城
……
关于我市深化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_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成员从属于就业单位的管理_已经被打破,昔日的“单位人”逐步转变成为“社会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努力改善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十分重要。近年来,根据中央、广东省委、省政府推进社区建设的相关要求,东莞市紧紧围绕广东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的创建工作,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有效推动了全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全市社区建设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自治和管理得到巩固,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社区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社区文明氛围日益浓厚,为构建和谐东莞、幸福东莞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制度基础、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
一、东莞市社区建设的探索实践
东莞市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不设县(区)直辖镇(街)的地级市,地处珠三角经济走廊中心,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5.48万人,下辖28个镇、4个街道、4个开发区和595个村(社区),其中农村社区350个、城市社区245个。近几年,东莞市社区建设工作主要做法和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东莞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姚康为组长,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民政局等33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全市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各镇街也相应成立了镇街一级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督促社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驻区单位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_和工作机制。在具体工作中,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在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协调沟通有关部门、总结推广社区建设经验、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等方面,做了大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243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换积分(积分可提现) 注册 登陆 用订单找账号 
住环境。2010年,在圆满完成旧村整治的基础上,东莞市大力推进宜居城乡建设,把创建80个宜居社区列入2011年市政府为民办事的“十件实事”,成立了1.6亿元专项资金,以每个200万元的标准资助80个社区整治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河涌池塘清淤等农村环境“脏、乱、差”项目,绿化村庄道路、河涌堤岸、乡村公园等村内公共场所,完善村内道路、路灯、危桥、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及文体、休闲、市政、旅游标识系统等公共设施。通过创建宜居社区,引导各示范社区建设好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美化社区居住环境。2011年,中堂镇潢涌村等9个村被推荐为全省第一批宜居村庄的创建指导点,全市80个社区成功创建为宜居社区。二是改善农村治安环境。从2009年起,东莞市进一步加大“平安社区”的创建力度,每年把基层治安整治工作列入为民办事的十件实事之首,通过提升社区治安联防力量、完善基层警li配备,推进科技防控进社区,改善社区治安环境。四年来,全市各级共投入4700多万元,累计创建“平安社区”535个,新装视频监控系统1193个,增加其他技防装备498套,共建成封闭半封闭式小区2500多个,每个社区实现一村一警一站(警务室与综治维稳工作站),治安防控效果得到进一步增强,构建了管理规范、运作有序、公平公正、平安和谐的社区环境。三是突出农村人文环境。从2011年始,东莞市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大力开展名村创建活动,计划用5年时间,重点打造约60个具有一种或多种特色优势,有较高知名度的宜居幸福名村,进一步突出我市社区的人文特色和自然风貌。其中,2011年,市财政设立了名村建设专项经费7100万元,按照市级名村600万元/个、镇级名村奖励投资总额的20%的补助标准,引导各示范村建设文化长廊、特色产业宣传栏、人文雕塑等设施,修缮和维护古村落、古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农田、山林、湿地、古树整治与保护工作。目前,全市共打造了茶山镇南社村等7个市级名村和石龙镇西湖村等22个镇级名村,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的人文环境,带动了全市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
(四)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一是完善社区服务设施。近几年,市、镇两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重点完善社区文化、卫生、体育、养老、助残等五大类服务设施。据统计,各社区建有多功能活动室325个、文化站40个、图书阅览室299个、卫生服务中心(站)402个、户外文体小广场539个、体育健身路径917套、星光老人之家448个、残疾人活动场所138个,社区服务设施总面积达38.4万多平方米。全市350个村委会的办公场所均达到了300平方米以上,其中90%以上达到500平方米,办公场所均设置了集政务咨询、受理、办理于一体的“一站式”办事窗口,方便社区居民办事。在此基础上,为全面整合社区服务设施,搭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从2011开始,东莞市连续三年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纳入市政府为民办事的“十件实事”,先后投入了8000万元打造了45个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集福利性、公益性、便民性等各种设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把社区各种服务设施集成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这一平台免费向群众开放,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二是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在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的基础上,东莞市致力于拓展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公共服务,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医疗卫生方面,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社保定点医疗机构,每个社区均配有1所以上的卫生站,覆盖825万常住人口,居民步行15分钟可就近获得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劳动就业方面,各社区共组建了“村民车间”484个,安置属地劳动力1 .8万人,统一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免费向城乡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援助、补贴申请等公共服务。实现了市、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全覆盖。文体服务方面,积极开展义务体育培训、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活动月、“体育先进村”评比等活动,组织100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社区,每年至少为4000名群众免费提供各种体育项目培训。先后投入了5.6亿多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帮助原基础文化设施落后的192个社区开展 “五个有”工程建设,新增藏书量达60万册,新购买电脑2201台,购置文体活动器材4841件(套),实现基层文化设施的全覆盖。三是创新社区服务模式。在丰富社区服务内容的同时,东莞市注重创新社区服务模式。一方面,积极推进专业社工进社区,2009年至今,市、镇两级财政投入了1.5亿元,培养了768名专业社工,在妇联、司法等10个部门共设置了289个社工岗位,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矫正、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帮扶帮教等专业服务,促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运作,2011年至今,东莞市通过公开招投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11家公益性社会组织负责45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的运营管理,以及参与特色示范社区的创建,将东莞市社区打造成为固本强基型、民主自治型、管理规范型、安全宜居型、环境优美型、文明风尚型、文化学习型、体育康乐型、服务便捷型、创业保障型等不同类型的特色示范社区,初步构建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驱动、以社会工作为手段的“三社联动”社区服务体系。
(五)加大欠发达社区扶持力度,积极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为确保社区建设实现全覆盖,东莞市将扶持欠发达社区的发展纳入社区建设的重要议事议程,通过采取财政倾斜、示范带动、责任帮扶等措施,促进欠发达社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快社区建设全覆盖的步伐。一是支持欠发达村社区建设。2007年至2009年,东莞市政府每年安排840万元,资助全市84个扶贫村开展社区建设工作,改善扶贫村收不抵支的现状,促进我市社区建设平衡、协调发展。几年来,有的村利用资助经费装修了办公场所、购买办公电脑,有的村将专项经费与镇、村的经费一起,用于修建村内小公园、健身路径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欠发达村的基础设施和办公环境,为推进扶贫村开展社区建设工作,强化扶贫村的社区建设意识,推动全市社区建设的平衡、和谐、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加大公共财政补助力度。近年来,东莞市不断完善市、镇(街)两级财政管理_,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欠发达村发展的优惠政策,如补助欠发达村改造老化水管、完善消防装备、建设基础文化设施,全额免除欠发达村支付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费,实施欠发达村用地收费返还 ……(未完,全文共19413字,当前仅显示3492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关于我市深化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新文秘网温馨提示:
  上面为新文秘网原创文章,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加入正式会员方法:点此在线智能充值(自动瞬间开通) 或投稿换积分(积分可提现)
  如果已加入正式会员,请点此到本站首页填用户名和密码重新登陆,或者这里刷新此页试试
  如果您刚支付成功而忘记登陆账号,可这里用订单号找回。欢迎推荐本站给您的好友

   会员客服微信号:wm114cn
文章搜索

搜索方式:      
体裁专栏
行业专栏
节日专栏
时政专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登陆 | 会员注册 | 投稿提现赚钱 | 写作指导 | 本站帮助 | 站内搜索 | 付款方法 | 免费加入会员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