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隐语”(隐谐,隐喻)略识
二、东方朔形象暗示最终定稿者采用了
三、东方朔形象隐示《西》书最终定稿者
四、第36回“说‘朔’论丹”再议
五、不能过分解读《西游记》
……
东方朔形象的多重寓义———《西游记》“镇元子故事”再解读胡
义成(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5)
【摘 要】《西游记》“镇元子故事”中的东方朔形象,具四重隐语功能。他以“华阳洞主”为号,除可借以暗
示舒的辈份、隐示“华阳洞天主人”真实身份外,还隐示《西》书最终定稿者名号居处;因为他是隐语大师,故又暗示最终定稿者署名采用了隐语。
【关键词】《西游记》;镇元子故事;东方朔;陈元之序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3)01-0070-06
笔者曾在一篇关于《西游记》(以下简称“《西》书”)陈元之序其实是《西》书最终定稿者阎希言之大弟子舒本住撰写的
论文中,提出《西》中镇元子形象是被作为隐示舒的某种艺术化身来处理的。
拙文还分析了其中的东方朔形象,认为他在《西》中出现的功能之一,在借以暗示舒的辈份;功能之二是借以隐示“华阳洞天主人”真实身份,因为东方朔也以“华阳洞主”为号。之所以如此分析,是由于《西》书只让东方朔与孙开了一句玩笑便完成出场任务,显然不是故事情节的必须,而是出于其它原因,这个原因只能是为了完成上述任务[1]。
本文则继续沿此思路前推,破解东方朔形象如此出场的其它功能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859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代“接武”[3]285等。在文学史上,隐语还应包括文人墨客通过把某字写大或写小而表意的诗或文,如有名的苏轼《长亭诗》[3]274,以及托名苏轼的“月邪三更门半开”书法(字大字小不同,“门”字笔划不全,象征“门半开”[3]303),及以画面呈现之隐语,以及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其它各种有关隐语手法等。其中侧重于诙谐者也可称为“隐谐”,侧重于譬喻者则可称为“隐喻”,等等。
本段标题中的“隐语(隐谐,隐喻)”字样即据此。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隐语发展演化中,其形态不断增多,几乎其中每一种类型又均出现了分叉和各枝叉再交融的趋势,其具体形态越来越丰富,各类型间的界限又越来越模糊。其中包括,“图象品物”一类,随着易学及其卦象推演的进步,促使图象与卦象重合,使常带哲学特色的“卦象隐语”逐渐形成发展,不懂易学及其卦象推演者破译它十分吃力;“离合文字”一类,也与易学及其卦象推演相结合,更显诡谲莫名。还有,在中国丹学由外丹向内丹发展中,特别是在元代全真道力倡内丹而大面积推开之后,一方面是丹学借助易学及其卦象深入说理,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个人体验的丹术和丹理也只能借重譬喻(丹喻)艺术地表达,而且其中男女双修的内丹,迫于道德限制,又只能采用常人莫名其妙的丹理、丹喻以传授、体会或达意,这种态势又与谐音、象声、歇后语、灯谜、反语、缩脚语等隐语各繁富的形态融合,出现了不懂卦象和丹喻者猜不透的一些“绝谜”。外国研究者要破译《西》书定稿之谜,面对此情此景,也大体只能就此为止。除此之外,在社会下层,许多行业(如风水师,医者,刀客,镖客,相士,术士,走码头者,妓女等)、秘密_和民间z-教成员,其交往往往迫于各种压力而只能经常采用隐语达意,为了保利乃至保命,这种隐语更多采用黑话、脏话、暗号、方言、俗语、别人难理解的行业术语(如风水师口中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等)、身体语言(如手势)、调皮话等手法,含明清后沿运河形成的各种民间z-教的暗号、“茶碗阵”、黑话等,似《智取威虎山》中座山雕与杨子荣的对话,使不入其内者破解民间隐语如同破大案一样难。我们对《西》书以隐语署名的破译,就以此作为真实的历史社会背景。由于隐语如此基于文化底层深处,外国人更难于在《西》书署名隐语中形成具体突破。
在《文心雕龙》之后,各代均出现了一些研究传播隐语的文字。由于它们大体均是文人所为,对流布于底层
农村,尤其是下层道门、僧众、民间z-教、秘密社团、特殊行业中的黑话、暗号、丹学、八卦、手势、调皮话等,并不太了解或根本不懂,大皆以《文心雕龙》的基本思路和分类为框架,虽从文人文学中列举了许多例子,但均限于社会中上层,对破译来自民间底层的“绝谜”式隐语,如《西》书署名隐语,往往助益不大。其中包括1920年在北大蔡元培校长提倡“通俗文学”口号影响下,钱南扬先生写出了《谜史》,系我国近代在隐语研究方面的力作,其中收集了许多古代例子,确实大开学人视野,但今天看,它对破译《西》书谜题,仍少用处,因为它还是基于《文心雕龙》思路,其中没有流布于明清底层的“绝谜”式隐语例述。研究《西》书之谜,只好由此出发而奋力前推。
二、东方朔形象暗示最终定稿者采用了
隐语在《文心雕龙·谐隐》[2]270中,东方朔是“谐隐高手”:“昔楚庄齐威,性好隐语。至东方曼倩(朔之字),尤巧辞述”,其“谬辞诋戏”的赋作堪为代表,于是连《史记》也把他写进《滑稽列传》。《谜史》说东方朔“渐开后世谐謔之端”[3]254,大体不差。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山东平原人,文学家,传世作品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汉武帝征天下才士,他上书自荐受宠,历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给事中等,曾因“不敬”罪被罢官,后又复。《汉书·东方朔传》对其善诙谐隐语故事,记载颇详。民间则更流传着关于其擅长诙謔隐语的许多故事、笑话,连《海内十州记》等书,也均被托附于其名下。
流传于民间的这种“东方朔隐语”很多,其修辞质量也较高。据《汉书·东方朔传》,有一次皇帝令太监打一官员,此官员不胜疼痛而呼喊,东方朔笑着打趣说:“哦,‘口无毛,声敖敖,尻益高’。”挨打的官员愤怒地对皇帝喊:“东方朔如此欺负天子从官,应当在闹市斩首!”帝问东方朔为何欺负,东方朔答道:“我不是欺负他,而是说了几句隐语。”帝问其隐语表示什么,东方朔回答道:“‘口无毛’,形容他的嘴张得象狗洞;‘声敖敖’,形容他喊叫得象鸟吃谷子一样;‘尻益高’,则描绘他挨打时屁股(尻)象仙鹤啄食一样,撅得老高。”这位官员不服气, ……(未完,全文共10138字,当前仅显示2411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论文:东方朔形象的多重寓义———《西游记》“镇元子故事”再解读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