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吕库古的斯巴达与理想城邦
吕库古在斯巴达创立的一套_,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那种理想政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对妇女私有的变革,又如公共食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似乎是对理想城邦的实践。正如《理想国》第八章中所指出的那样,斯巴达的制度是最接近于理想城邦的。而关键的问题在于理想城邦是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的,而斯巴达的基础是勇气和蛮性。
在对外态度上,两者有很大的不同,我认为这是因为柏拉图的理想政体尽管没有指出如何实现,但却绝对不是以吕库古那样建立在民族特质上的。正如《吕库古传》指出的那样(或许当时作者是带着一种赞许之情表述的):“如同驯马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使得马儿驯服温顺一样,_之道的任务就在于向人们灌输服从观念,斯巴达人不仅向其它希腊人灌输了心甘情愿的服从概念,而且还使他们树立起了追随和臣服斯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561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换积分(积分可提现)
注册 登陆 用订单找账号 性的近乎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种族压制政策,仍说明吕库古治理下的斯巴达整体就不是建立在德行上的。
除了对外政策,斯巴达政体中对青年人的教育也让人感到并不与一个优秀的政体相符合。少年们的首领“埃壬”“命令大点的孩子去弄木材,小点的去搞蔬菜。他们就去偷他们要弄的东西,有的到果园去,另一些则偷偷地,机警地溜进成人的公共食堂;但是,如果谁在偷窃时给抓住了,就会以毛手毛脚,偷术不精的窃贼论处,挨一顿结结实实的鞭打。凡是能弄到手的食物他们都偷,还学会了熟练地袭击睡眠的或没有提防的人,但被抓住的孩子就得挨鞭打,还得挨饿。他们的饭食供应量是不足的,为了使自己肩负起对饥饿的搏斗,他们被迫变得胆大而又机灵。”⑤第17节第三行。这样培养出的青年,的确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充满了勇气。然而这些青年将会变得虚伪,顽固,或者更彻底地说就是野蛮。他们与柏拉图理想城邦中的从小由高尚的故事教育起来的护卫者相比显然有着内在的天壤之别。最近,一些z-教学家提出了对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质疑,他们的一大理由就是对环境适应性的增强并不意味着人类智慧(尤其是情感智慧的)提高。而斯巴达恰恰为了增强青年的环境适应能力,放任了他们的情操的败坏。他们有野性,却为了不背负偷窃的罪名“甘愿被幼狐扒出肠子,痛苦地死去”。这就是荣誉政体所对应的典型个人:没有善的理念所统治的个人,激情会引导他们作出违反道德伦理的事,同时,激情也会因为其自身对理性的支持而使个人死守荣誉。由此发生了上述残忍的一幕。
相对于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城邦,斯巴达的荣誉政体似乎更为可行,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实践。在没有找到理想的哲人王来作为统治者的前提下,以勇气和荣誉来形成自制,来约束欲望或许是一种相对更接近理想境界的替代方法。当然,这样的实现或许并不是什么好事。斯巴达人有一种独特的性格,一种尚武精神,一种对荣誉的崇拜。而这种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则反映为对战争的狂热。这让我们不由想起了普鲁士,那个严谨尚武,以铁血解决问题的德意志国家。纳粹统治下的德意志共和国让我们在很多方面看到了与吕库古的斯巴达相似的地方。对上级,对传统坚定地信封,内在又充满野性,这便与军国主义及其相似。他们强大,足以统治整个希腊,然而他们又求取内在的稳定,为此不惜以奇怪的“铸铁币”的方法组织贸易,遏止贸易,遏止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雅典的存在,这样的斯巴达对于整个希腊的发展简直是一种毁灭性的遏制。
当然,从某些角度来看,前苏联的政制或许也是对荣誉政体的一种不自觉的模仿。每个人都充满了激情,只是与斯巴达不同的是,他们的对象不是赤裸裸的荣誉与征服,而是对所谓的“共产主义”的狂热。他们心中的“共产主义”,不是完全的“善的理念”,而是一种被很多人以自己的方式诠释过了的意见。因此,他们是缺乏理性的统治的,而是在激情,在实现所谓的“共产主义”的勇气中完成对自我,即个体欲望的压制。从这个角度讲,它与荣誉政体是很相似的。而对于《理想国》中没有 ……(未完,全文共2478字,当前仅显示1575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论文:吕库古的斯巴达与理想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