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引言
二、“一事一议”制度的形成机制研究
(一)两个农户的简单博弈模型:熟人社会的假说
(二)嵌套博弈与“一事一议”制度:民主选举的假说
三、“一事一议”制度适用性的经验研究
(一)变量选择
(二)模型选择
(三)“一事一议”制度适用性的计数模型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
论文:“一事一议”制度的形成机制与适用性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纳什均衡及嵌套博弈理论对“一事一议”制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只有满足“熟人社会”和村民在选举中真实表达偏好两个假说的基础上,“一事一议”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对沈阳市118个村书记的问卷调查,对“一事一议”制度的适用性进行了经验研究。通过对计数模型的选择,我们分别利用零堆积负二项回归模型和零堆积泊松分布模型分析了“一事一议”制度对生活性村级公共投资与生产性村级公共投资的影响,发现“一事一议”制度对村级生活性公共产品的影响更显著。因此,我们提出在政策上要规范村民选举制度,扩大村级生产性公共产品的融资渠道,形成多主体村级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
关键词:一事一议 适用性 形成机制 零胀负二项回归模型 零胀泊松回归模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是,
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降低(Fleisher and Yang,2003)。长期以来,城市偏向型的发展战略,造成了中国城乡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蔡昉、杨涛,2000)。2006年名义城乡收入差距为3.3:1,若把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已经达到5~6:1,公共服务因素影响为30%~40%左右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912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周密,张广胜(2009)通过经验分析发现“一事一议”制度对村级公共投资有显著影响,提出应该完善该制度而不是简单的废止。综上所述,由于“一事一议”制度的高交易成本以及村级公共产品的特征,“一事一议”制度注定不能适用所有情况,进一步探讨“一事一议”制度的适用性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本文中的“一事一议”是指在农村兴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和维护村级道路等集体公益事业时,所需要的资金要通过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研究,实行专事专议的办法筹集部分资金的一种制度。衡量“一事一议”绩效的指标采用村级公共投资项目数表示。村级公共投资仅指受益者为本村村民的在道路、桥梁、农田水利、村民饮水、医院诊所、绿化、修建广场等方面的投资,本文将其划归为生产性村级公共投资(包括道路桥梁和农田水利)和生活性村级公共投资(包括饮用水和医院诊所)。
二、“一事一议”制度的形成机制研究
(一)两个农户的简单博弈模型:熟人社会的假说
假定整个村庄只有甲、乙两位住户。他们面对村级公共产品供给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合作,两人一起提供公共产品,这样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由两人均分;另一种选择是不合作,这样若对方提供该产品,则自己尽管不付出成本也可以搭到便车,坐享其成。由此,我们假定若公共产品得到提供,则两人得到的收益均为R1=R2=R;而提供一项公共产品的成本为C,且C/2≤R≤C得到如下的支付矩阵:
乙
合作 不合作
甲 合作 R-C/2, R-C/2 R-C,R
不合作 R,R-C 0,0
从上述的支付矩阵我们看出,若甲、乙二人都选择提供公共产品,则两人的收益分别为R-C/2;若甲选择合作,乙选择不合作,则甲要承担所有的成本,而乙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收益R;若甲、乙均选择不合作,则公共产品不能供给,两人都得不到收益。由此,我们看出甲、乙的最优策略均是不合作,其纳什均衡是(不合作,不合作)。这就造成了村级公共产品供给的“囚徒困境”。
但是,我国农村的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徐勇(2002)认为,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看,权威和秩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社会内在力量形成的内生性权威以及依靠这一权威整合社会形成的自然秩序;一是由外部的国家力量加之于社会的规定性权威以及依靠这一权威力量整合社会所形成的建构性秩序。在农村中由于存在这种制度的制约,使大部分村民都会考虑自己的“声誉”而选择合作,比如一些村对缴纳“一事一议”费用的住户张榜公布,这对不参加合作的农户就是一种惩罚,这些农户也要受到缴费农户的“歧视”,下面我们从理论上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
假定公共产品得到提供,则两人得到的收益均为R,即R1=R2=R;而提供一项公共产品的成本为C,且C/2≤R≤C,若一方提供公共产品,另一方没有选择合作,假定选择不合作者收到的惩罚为3C,其支付矩阵如下:
乙
合作 不合作
甲 合作 R-C/2, R-C/2 R-C,R-3C
不合作 R-3C,R-C 0,0
这样我们得到的纳什均衡结果是(合作,合作)或者(不合作,不合作),而且显然(合作,合作)的收益要大于(不合作,不合作)的收益。这表明,在“熟人社会”里,人们会由于这种自然秩序为自己不参加“合作”而承担更大压力,因此“一事一议”制度提供了一种破解集体选择的路径。
(二)嵌套博弈与“一事一议”制度:民主选举的假说
“一事一议”制度的执行中经常会出现“有事难议”的现象,这是否可能是“事”非所需的缘故?这里的博弈中涉及的局中人是村委会和农户,即村委会的决定与村民表决之间的博弈,这也是“一事一议”制度存在的合理性的争论。这个问题涉及到嵌套博弈(nested game),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的互动行为与决策不是某个孤立博弈的结果,而是受到博弈所处更大范围的关系与结构的影响,即该博弈可能嵌套于某个大博弈之中,从而产生不同于单个博弈的均衡结果。我们将“一事一议”的决策程序表示如下:
引用美国经济学家Akerlof-Kranton(2000)效用函数:
,
其中分别表示村委会和农户的决策向量(i=1,2,…,n),这里的表示农户的决定嵌套在村委会的决策,我们假设
得到农户的效用函数为
若是一个连续函数并且可微,则有
,
前一个不等式表明农户选择与村委会意愿一致的策略会提高其效用水平,后一个不等式则表明随着村委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农户需求的公共产品偏差越大,会使农户对村委会的认可度降低。将两式合并得到:
这表明村委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与不迎合村民的需要会造成村民的效用水平下降。由于这是一个贯序博弈,由此我们在一个“熟人社会”农民会选择合作,这一方面来自自然秩序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担心村委会 ……(未完,全文共10770字,当前仅显示2562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论文:“一事一议”制度的形成机制与适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