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7
左右事态发展的第三者——秦伯
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关键人物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的一篇文言文。郑国危难之时,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见秦伯,成功说退秦师,迫使晋君撤师,从而保全郑国,其精彩的说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然而,今天笔者要说的重点不是烛之武,而是本篇文章中一言未发的秦伯。在众人眼中,本篇文章中的关键人物是烛之武,因为有它郑国得以保全,秦伯愉悦退师,晋君无奈回国。可笔者并不这样认为,不可否认在这篇文章中烛之武是那个最出彩的,最耀眼夺目的,可是他并不是能左右事态发展的关键人物,他的行为都是被动的,而那个关键人物,看似处处被动,实际步步为营,规划着自己和国家的未来,并左右着整个事件的发展方向,这个人物就是: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确是一篇奇文,文笔简练,情节跌宕,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又各具特色,这是笔者初读后的感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615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易听信别人,而放弃原来主张,本是助晋今反而帮郑,让人觉得这样的君王有点胸无大志,别人几句挑拨离间之语便信了,何以成大事?事实如何,我们还是从这次结盟分析,秦伯与郑人结盟可以说是乘人之危,那样的环境下,秦伯无论提出怎样的条件,郑国有商量的余地吗?所以,秦伯的与郑国缔结的盟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不管秦提出什么样的条件,郑国只有接受,因为郑国已没谈判的筹码,于是才有了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的举动。这样的举动表面是在帮助郑国抵御强秦,可我们静心反思,自古以来,什么时候自国的领土需要别国将领来驻防,这到底是保郑,还是在防郑,又或者有其它打算——壮大自己,随时东扩。就像烛之武说的那样,存郑与秦有利,然反过来说,存郑对晋亦有利,万一有一天,郑、晋结盟,岂不是对秦不利,因此,秦伯先下手为强,在郑国境内安插本国的三个将领以监视郑国的一举一动,这样就化被动有主动,这些都部署妥当之后,秦师“乃还”,由此我们知道秦伯的退师不是因为烛之武的说辞有多精彩,而是看到亡郑对秦的不利,秦伯为了防止这种局面的出现撤师留将的决定。
行文至此,容笔者再插叙几笔,前文我们说,烛之武的游说成功了,这只是从一时效果来看,然而在那样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一点已不易了。若从长远来看,笔者认为烛之武的游说并没有完成成功,烛之武把郑国从一只饿狼(晋)的口里刚救出来,又让郑国陷入到一只饱虎(秦)的身边,哪天这只吃饱的老虎饿了,那么郑国的危难也就来了,后来晋秦发生的崤之战就是明证,只是这不是本文论述重点,在此不再多言。
当秦伯退师后,晋侯有几句话“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其中与秦伯有关的有这两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从这两句话我们知道,秦伯曾经给过晋侯很大的帮助,读《史记•晋世家》我们可以知道,晋侯之所以能够成为晋国的国君,秦伯是出了不少力的,所以面对秦伯背盟而去,晋侯也不过多的追究,然而在晋国臣子心中却埋下了对秦深深的仇恨,子犯的态度就是晋国臣子的态度。还有我们从事件起因就已知道,这次行动的主要目标是攻郑,而非其它,所以秦伯退师,晋侯不多做追究。但对郑晋侯并不想轻易放过,晋侯的撤师也不像文中那样简单,在《史记•晋世家》中对此有详细记载,晋文公将郑一亲晋的公子扶上太子之位后,才离开了郑国。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知道,晋侯不愿攻打秦国,是因为秦伯曾经有恩于己,所以才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现在,我们站在秦伯的角度上来考虑这一问题,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秦伯会在阵前弃盟了,因为“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本次事件的起因本就与秦我无关,秦伯只是能帮忙的,当意识到这样的行动只会给本国带来不利时,秦伯果断的改变了策略,助郑抑晋;这样做的后果,也在秦伯的考虑之中,晋侯是那种标准的有恩必报者,由于有了以前全力扶持晋侯登上国君之位的行动,秦伯才能那样果敢的与郑盟并退师,并不担心晋师前来攻打,即使攻打,郑国还不是有三们秦国的将领吗?完全有能力的应付晋师来犯。
到此为至,关于秦伯的言行,以及晋侯对秦伯的评价之语,我们全部分析完了,让我们对秦伯这一人物进行下全面梳理。这个在文中一 ……(未完,全文共2717字,当前仅显示1727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高中语文教学论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