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用心”整合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用生动的语言概括教材
(二)紧扣课标大胆取舍教材
二、“用心”设问诱导学生养成好问的历史学习方法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问
(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呈梯度状设问
三、“用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主动讨论,深化认识
……
“用心”引导学生学好历史
历史教师征文:“用心”引导学生学好历史
“用心”中的“心”是一种取向,它包含着平常心与进取心。“用心”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更是一种境界,是把自己融化在对梦想的追求中的一种忘我状态。在面对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难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积极、茫然无知时,我应当从容以对,“用心”做事,多想办法,让难题成为自己成长的课题!让坚韧¾¬得起千磨万击,“用心”引导学生学好历史,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提高成绩。
一、“用心”整合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出色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51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诱导学生养成好问的历史学习方法
深入理解历史,教师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用心设问,通过提问使学生习得提问方法,掌握提问技巧,让学生“会问”、“善问”。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问
学习的需要是提问设计的客观依据,历史学习中的提问多应设在何处呢? ⑴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⑵认知矛盾的焦点处:就是学生在认知上最感困惑的地方,而这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A、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B、教材前后的衔接处。通篇教材,构成了完整的知识系统,章、节、目之间往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于此处设疑,既能使知识前后贯通,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的学习,使历史学习既见树木,又见ɬ林,促使学生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针对式设疑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着眼关键提出问题,懂得哪些内容需要提问,学会对提问的量和质的控制。而教师在讲课时则可以直扑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学习进程中的“拦路虎”实施“精确轰炸”。
(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呈梯度状设问
如引导学生了解“蒋介石抗日态度的变化”,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①这一时期蒋介石对日态度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各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③这些变化的共同的根本原¬因何在?④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后,其对日政策还会发生变化吗?你这样预测的依据何在?上述置疑,难度呈梯度增加,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把思维一步—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这就使学生学会了把一组问题组成一根链条上的若干环节、环环相扣地来进行提问的方法,使问题的提出能深化自身对知识的理解。
(三)将一个大疑点分解成若干小疑点,通过提出一个个本身互不直接牵连的子问题,而逐步进入大问题的中心
如学习“《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我先总的提出“《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在这—总问题下再依次提出:《马关系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内河新航线较其他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什么问题?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和内º¬,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习得变繁为简、化难为易地分解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面临一些疑难复杂的问题时,“能以大领小,从小到大”,通过提出诸多条理清晰的小问题,从整体上综合把握大问题。
三、“用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主动讨论,深化认识
“历史不 ……(未完,全文共2270字,当前仅显示1443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历史教师征文:“用心”引导学生学好历史》)